这次到九寨沟、黄龙等地旅游,由于导游的介绍,不仅使我们饱览了优美的自然风景,吸收了新鲜的高原自然氧吧,而且对藏、羌、汉族居住的康巴地区的文化有了一点了解。感受藏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藏族的先民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与周围的羌族、汉族携手合作,创造了独特的康巴文化。
我们这次在导游的指导下,学会了几句简单的藏语,写出来不一定准确,重在学习,不要笑话。如“扎西德勒”,藏语里表示欢迎、祝福吉祥的话,也可以说是“幸福吉祥”的意思,在藏族酒店门口到处都有这样的牌子;对帅小伙子的称呼为“色郎”,对漂亮姑娘的称呼是“色姆”;对没有结婚的姑娘称“不姆”,对没有结婚年龄偏大的姑娘,在我们这里称老姑娘,而藏语是:“没姆”。我们都在戏说,藏语有先知先明,就知道现在有“色狼”,对没有结婚的姑娘叫你“不摸”,就是不能摸的意思,对老姑娘说是没有摸,告诉你还可以找她谈对象。你们看是不是有意思呀?
通过导游的介绍我们还对藏族婚俗有了一点了解。藏族有抢亲婚、有娶妻婚、也有入婚,但不能使我们理解的是他们有一妻多夫家庭。对此我们大家比较感兴趣,也就向导游多问几句,导游就多介绍。一妻多夫也就是一家弟兄几个人只取一个妻子,一妻多夫的婚礼习俗与一夫一妻的娶妻婚相同。由于多夫,在提亲时,有的要明确说明是几兄弟娶妻,也有的不说明。举行婚礼时,有三种不同的情况,较多的一种是一人为代表参加婚礼,这种情况大多是长兄为代表娶妻,以后弟弟们逐渐长到后,与妻子发生性关系,从名誉上丈夫变成事实上的丈夫,完成共夫家庭。第二种为兄弟们均参加婚礼娶妻,参加婚礼时兄弟并排坐在一起,妻子坐在旁边。第三种为部分兄弟参加婚礼,父亲为他们几兄弟娶一妻,年龄小的不参加,只有年龄大的有几个哥哥参加婚礼。听了介绍我们还向导游提出疑问:“一妻多夫家庭子女如何认父亲?”解答是:一种是称大哥为爸爸,其余的依次为大叔、二叔、三叔...。另一种则一概称作爸爸。不同的称呼方法仅仅是一种习惯,并不意味着子女真正是谁的。家庭的父亲们没有设想过子女中谁是自己的,谁是其他人(哥哥或弟弟的),反正这个家庭的子女,均是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反之子女也一样,对父亲们也一视同仁,也不知真正的生身父亲是谁。由于好奇我们一行还地问了一个关键问题,即:“夫妻如何同房”?导游说,在过去一般是丈夫在门口放置一个信物表示,其他丈夫就会自然回避,现在有的家庭,丈夫们之间有一种默契,并不需要任何明显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兄弟中谁与妻子同房,如睡觉时兄弟不在,去了妻子房中或睡觉后兄弟离去等。因每天在一起生活,从一些细微的举动既可知晓,于是其他的丈夫自觉回避。
导游还向我们介绍不知是真是假的取妻方式,就是小伙子看中哪位姑娘并得到姑娘父母认可,但仍不能马上结婚,小伙子需要到喜爱的姑娘家放牦牛三年,如果牦牛放的好,三年后喜爱的姑娘就能与其结婚,反之,姑娘父母说你没有能力,连牦牛都放不好,哪能将女儿交给他!就不同意他们结婚。对这种是否存在的说法,我们一行男团友一路都在开玩笑,只要有一男团友一会儿不与大家在一起,就问:“你是不是去放牦牛了”?或者玩笑叫他留下放牦牛。
在导游的忽悠下,我们还自费到当地藏民家里参观,吃了一顿没有吃饱的晚餐。说是藏民家,但不是地道的藏民家,而是为适应旅游开发的藏民家。他们都会说汉话。进门给我们献哈达,还要求我们进行烟熏,用早上取的清水洗手,然后才能进屋。藏民吃的大多是土豆、牦牛肉、羊肉、青棵做的饼,喝的是青棵酒、黍油茶等。我们除规定菜肴外,点了一个烤全牦牛。在屋里我们一边吃一边与藏民同乐,他们会调动我们与其一起节目。藏民们能歌善舞,从小人人都会。他们嗓子都很好,唱的也不错。从藏民家出来又来到导游早就忽悠我们去自费观看藏族地方正宗的歌舞晚会。说实话,这场晚会虽然价格是人均180元,看的还是不错的,真正感受到了藏族的文化。
由于时间和本人摄影技术的影响,现附上几张如下:

(在藏民家吃、喝的食物)

(我们点的烤全牦牛)

(藏民在歌唱)

(藏民在组织游客参与节目互动)

(结束晚餐后藏民在教游客跳篝火舞)

(观看藏族歌唱及舞蹈)

(观看藏族舞蹈)

(观看藏族喝青棵酒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