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广州风情 |
广州的冬天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州的冬天越来越暖和。冰雪的踪迹渐渐隐匿。直到12月、1月、2月,如果没有强大的冷空气南下,广州仍旧是暖意融融,一派生机勃勃的模样。
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每当对北方来客提起自己这温暖的冬天,总是难掩脸上的自豪。可是我总觉得,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应该也不乏对冰雪世界的向往,否则,为何一到冬季,广州各个旅行社的“冰雪之旅”,永远都是最受欢迎的项目?
也许,你并不需要长途跋涉到遥远的北方才能寻觅到冬之足迹。如果你仔细寻找,冰雪的记忆就隐藏在我们的周围——树木的年轮间、过往的记忆中,广州人盛大的传统节日里……
冬天的味道
冬至大过年
马臻《冬至即事》有诗云:“店舍喧哗彻夜开,荧煌灯火映楼台。欢游未晓不归去,早有元宵气象来。”可见自古以来,广州冬至的热闹程度就不亚于春节。
冬至的重要性也许是源于农业社会的务农需要。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认为冬至日是预测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时机。广州人甚至相信冬至这一天可以占卜到来年的人间祸福。俗语云:“冬干年湿”,即冬至那天下雨,春节必然晴明,如果冬至晴明,春节十有八九是阴雨天气。又云:“冬至头,卖开锦被置黄牛;冬至中,十个牛栏九个空;冬至尾,卖开黄牛置锦被。”“冬至落雨,牛羊冻死”……
每逢冬至,广东不少地方的人都有祭拜祖先的习俗。除了各家各户都要准备酒肉三牲、果品、汤圆祭拜外,还有在宗祠祭祖。祭祖通常由宗族统一举办。往往举行一些杀猪宰牛、演戏酬神等追念先祖的仪式。如宣读族谱、讲述家史等。一般家庭亦蒸糕、做糍粑、汤圆等,并且要杀猪杀鸭,准备一顿丰盛的晚宴,庆祝一番。冬至所食汤圆一定要是咸的,以沙葛、猪肉、虾米作馅,配以鸡汤,鲜美无比。
这样的习俗难得地坚持到了今天。虽然没有雪,虽然冬天温度之高在全国数一数二,可是广州人硬是拿出最大的热情迎接冬天的到来。每年一到冬至,虽然没有长假期,没有春节举国兴腾的气氛,可是广州大大小小的餐馆会家家爆满,广州人会举家团聚、大鱼大肉地吃上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肥冬瘦年”、“冬至大过年”,是所有的广州人从小就知道的两句谚语。所以,你或许可以说广州没有冬天,却绝对不能质疑广州人对冬天的热爱。
冬至那些好吃的
在广州土生土长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她的妈妈是个传统的广州人,她记得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过冬至,因为每逢这一天,大人对小孩子都会格外和蔼可亲,而且全家可以热热闹闹地团聚在一起,特别是各种各样的好吃的,只是想想就会让人流口水。
大概从几天前,妈妈就开始忙着去菜市场置办各种原料了。冬至的餐桌上,不但会有大鱼大肉,还要格外煮些素菜,要凑够九碟菜肴,还要加上水果、烧酒、自家做的点心,用来拜祖先。
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味道一流的点心:萝卜糕、糖金糕、芋头糕、发糕、角仔、糖环……让人百吃不厌。还有一种炸食,有净面粉做的,还有带馅的,馅又可分甜的、咸的,有肉做的,也有素做的,还有肉类和素菜类混合做的……有充气的、有蒸的、有油炸的,数都数不过来。
炸食是在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了的。小孩子在一旁痴痴地看:妈妈先是把面粉和好,再把预先做的肉粒、虾干、香葱粒倒入面团,再大力来回拌和。然后把面团逐一捏成小块,再压成扁圆形,往锅内倒入大量的食油,大火将油烧至翻滚后将火苗调至中小火,将扁圆形的面团,几个一次几个一次地放进翻滚的食油中,任其在油中翻滚、膨胀甚至绽开,直至略呈金黄色、迅速捞起,这个时候,尚余的热气刚好将其烘熟,捞起的时机一定要掌握得好,早了会熟不透,晚了会令其外皮焦黄,口感都会大打折扣。这个时候,早已按捺不住的小孩子会迫不及待抓住一个放入口里,哗,外皮脆生生,内里松软软,材料的香味渗入到面粉里,面团里香气四溢……吃上一口,永生难忘。
广州人还有个习俗,就是在冬至当天的中午,要做汤圆,一家人一齐吃了,以示团圆。
那可不是现在超市里买的汤圆,而是自家做的。妈妈会先用热水将糯米粉拌和好,再将其捏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一家人围着桌子开始搓汤圆。技艺差些的,一次只能搓一个,有时还会将搓出裂口,那时候就需要妈妈进行一次再加工。妈妈一次能在双掌间搓两个,最厉害的还得数外婆,不但能同时搓三个,速度还是最快的。
汤圆做好,开始煮食。将锅中的水烧开,放进汤圆,加大火势,待汤圆将熟时,将先前已炒至将熟的材料(如鱼饼、肉饼、虾米、腊味粒、香菇粒、萝卜条或菜果条等)倒入,将其煮熟。哗,香气四溢,味道棒极了!很多小孩子专门就爱执拾那些材料来吃,汤圆反而吃得少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州的冬天越来越暖和。冰雪的踪迹渐渐隐匿。直到12月、1月、2月,如果没有强大的冷空气南下,广州仍旧是暖意融融,一派生机勃勃的模样。
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每当对北方来客提起自己这温暖的冬天,总是难掩脸上的自豪。可是我总觉得,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应该也不乏对冰雪世界的向往,否则,为何一到冬季,广州各个旅行社的“冰雪之旅”,永远都是最受欢迎的项目?
也许,你并不需要长途跋涉到遥远的北方才能寻觅到冬之足迹。如果你仔细寻找,冰雪的记忆就隐藏在我们的周围——树木的年轮间、过往的记忆中,广州人盛大的传统节日里……
冬天的味道
冬至大过年
马臻《冬至即事》有诗云:“店舍喧哗彻夜开,荧煌灯火映楼台。欢游未晓不归去,早有元宵气象来。”可见自古以来,广州冬至的热闹程度就不亚于春节。
冬至的重要性也许是源于农业社会的务农需要。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认为冬至日是预测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时机。广州人甚至相信冬至这一天可以占卜到来年的人间祸福。俗语云:“冬干年湿”,即冬至那天下雨,春节必然晴明,如果冬至晴明,春节十有八九是阴雨天气。又云:“冬至头,卖开锦被置黄牛;冬至中,十个牛栏九个空;冬至尾,卖开黄牛置锦被。”“冬至落雨,牛羊冻死”……
每逢冬至,广东不少地方的人都有祭拜祖先的习俗。除了各家各户都要准备酒肉三牲、果品、汤圆祭拜外,还有在宗祠祭祖。祭祖通常由宗族统一举办。往往举行一些杀猪宰牛、演戏酬神等追念先祖的仪式。如宣读族谱、讲述家史等。一般家庭亦蒸糕、做糍粑、汤圆等,并且要杀猪杀鸭,准备一顿丰盛的晚宴,庆祝一番。冬至所食汤圆一定要是咸的,以沙葛、猪肉、虾米作馅,配以鸡汤,鲜美无比。
这样的习俗难得地坚持到了今天。虽然没有雪,虽然冬天温度之高在全国数一数二,可是广州人硬是拿出最大的热情迎接冬天的到来。每年一到冬至,虽然没有长假期,没有春节举国兴腾的气氛,可是广州大大小小的餐馆会家家爆满,广州人会举家团聚、大鱼大肉地吃上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肥冬瘦年”、“冬至大过年”,是所有的广州人从小就知道的两句谚语。所以,你或许可以说广州没有冬天,却绝对不能质疑广州人对冬天的热爱。
冬至那些好吃的
在广州土生土长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她的妈妈是个传统的广州人,她记得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过冬至,因为每逢这一天,大人对小孩子都会格外和蔼可亲,而且全家可以热热闹闹地团聚在一起,特别是各种各样的好吃的,只是想想就会让人流口水。
大概从几天前,妈妈就开始忙着去菜市场置办各种原料了。冬至的餐桌上,不但会有大鱼大肉,还要格外煮些素菜,要凑够九碟菜肴,还要加上水果、烧酒、自家做的点心,用来拜祖先。
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味道一流的点心:萝卜糕、糖金糕、芋头糕、发糕、角仔、糖环……让人百吃不厌。还有一种炸食,有净面粉做的,还有带馅的,馅又可分甜的、咸的,有肉做的,也有素做的,还有肉类和素菜类混合做的……有充气的、有蒸的、有油炸的,数都数不过来。
炸食是在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了的。小孩子在一旁痴痴地看:妈妈先是把面粉和好,再把预先做的肉粒、虾干、香葱粒倒入面团,再大力来回拌和。然后把面团逐一捏成小块,再压成扁圆形,往锅内倒入大量的食油,大火将油烧至翻滚后将火苗调至中小火,将扁圆形的面团,几个一次几个一次地放进翻滚的食油中,任其在油中翻滚、膨胀甚至绽开,直至略呈金黄色、迅速捞起,这个时候,尚余的热气刚好将其烘熟,捞起的时机一定要掌握得好,早了会熟不透,晚了会令其外皮焦黄,口感都会大打折扣。这个时候,早已按捺不住的小孩子会迫不及待抓住一个放入口里,哗,外皮脆生生,内里松软软,材料的香味渗入到面粉里,面团里香气四溢……吃上一口,永生难忘。
广州人还有个习俗,就是在冬至当天的中午,要做汤圆,一家人一齐吃了,以示团圆。
那可不是现在超市里买的汤圆,而是自家做的。妈妈会先用热水将糯米粉拌和好,再将其捏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一家人围着桌子开始搓汤圆。技艺差些的,一次只能搓一个,有时还会将搓出裂口,那时候就需要妈妈进行一次再加工。妈妈一次能在双掌间搓两个,最厉害的还得数外婆,不但能同时搓三个,速度还是最快的。
汤圆做好,开始煮食。将锅中的水烧开,放进汤圆,加大火势,待汤圆将熟时,将先前已炒至将熟的材料(如鱼饼、肉饼、虾米、腊味粒、香菇粒、萝卜条或菜果条等)倒入,将其煮熟。哗,香气四溢,味道棒极了!很多小孩子专门就爱执拾那些材料来吃,汤圆反而吃得少些。
前一篇:商业心理战四法·超经典
后一篇:老广餐桌讲究和禁忌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