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在海外养孩子儿童抗震救灾灾情哀悼黑白网页育儿孩子未成年人 |
分类: 故园:兀自凭栏 |
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震灾之重!在灾区以外,亿万未成年人很有可能正跟成年人一样,轮番接收着来自各个方面有关“灾难”的刺激。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在举国抗震救灾、赈灾和悼念遇难者活动中,请让孩子们走开!
抗震救灾:让孩子们走开!
文/侯西鸿
从灾区不断传来的消息和画面,让所有人揪心。在万里之外,我都能感受到,整个祖国都沉浸在抗震救灾和哀悼遇难者的悲壮氛围中。我忽然想到了那些孩子们,那些尚未成年的一代——我指的是,那些非灾区的孩子们,他们幼小的心灵能否承受“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对于那些灾区的孩子们,我从新闻中看到,社会各界正在想方设法从物质到心理尽可能地援助他们。然而,对于广大没有遭受震灾地区的孩子们,我没有发现很多关注他们的消息。作为成年人,我感到内疚。我认为我们有责任保护那些无辜的非灾区的未成年人,使他们免受震灾的“灾难性”影响。
我认为,自己是当年唐山大地震非灾区的轻微“受害者”。很幸运,当年幼小的我,不在灾区,虽然跟着大人们躲过地震,但印象并不深。让我对地震刻骨铭心地感到恐怖的,是一些刷在墙上的宣传画。30多年过去了,我至今对那些“山崩地裂”、“飞沙走石”、“拔树刨房”的画面,仍记忆犹新。那是唐山大地震后,为防患于未然,大人们画到墙上的。我不知道那些宣传画,在后来的防灾救灾中,是否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但是对于当年幼小的我,却起到了负面的心理震慑效果。每次从那些宣传画前走过,我都会赶紧躲着走。以至于后来遇到电闪雷鸣或刮大风、下大雨的日子,我都会不自觉地想到那些画面。在我此后长大成人的过程中,那些恐怖的画面,不经意间经常浮现在脑海里。
我这样说,与千千万万至今仍然身处灾区的人们相比,显得很矫情。也许我当年幼小的心灵过于脆弱,现在仍有点自我娇嫩。但是或许也有跟我当年一样幼小脆弱的心灵,说不定!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让他们得到佑护。
地震是典型的创伤类事件,往往不可预期,还威胁生命。这类突发事件,对当事人的心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地震最容易“震撼”的,是人类的安全感。然而,安全感本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
在现代社会无孔不入的资讯传播氛围里,在非灾区,年幼的一代到底有多大程度的“心理免疫力”,能够跟成年人一样正确地看待震灾,值得人们思量。
我觉得,至少别让震灾震撼孩子们的“安全感”。以下几个方面,或许不是没有必要:
家长们,是否考虑让孩子们在家里远离那些悲壮的、惨烈的电视画面?并且尽量不要在孩子们面前讨论有关震灾的话题?
学校和教育部门是否考虑,不要让非灾区的孩子们参与“抗震救灾”?至少不要布置让孩子们写什么有关抗震救灾方面的感想、日记,甚至不要让孩子们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献“爱心”?
社会各界组织的抗震救灾活动,是否别让年幼的一代掺乎进来?随后可能涌现的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展览,是否也别组织孩子们去参观?更不要请英雄们到小学去做报告?
……
震灾当头,不可避免的,业已无法挽回;能够挽回的,理当果断挽回。抗震救灾,应该是成人社会的事。无论如何,把孩子们拉扯进来,有些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