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旷氏九修谱序

2022-05-28 20:49:00

         

      姓氏文化乃中华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主含祠堂与族谱。而现代人对祠堂与族谱文化却知之甚少,皆因特定历史时期把它打入封建之列,将其作为四旧,封资修的余毒,彻底荡除。祠堂多改为机关、商店或民居,原有族谱也只能隐匿民间,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大多遗损。近半个世纪中,无春秋祭祀之举,无谱牒修撰之行,无班序人伦之论,后昆之辈,乏其相关知识,亦在情理之中。

      旷氏祠堂与族谱的命运亦如此。建国初,湘乡旷氏宗祠即被征用为供销合作社,家族谱牒与祖宗牌位扫地出门。又省道209修建,主政者以经营不便为由,令拆其祠堂于省道另侧重建供销社,旷氏宗祠仅余一片废墟。谱牒除有心之人留存少许,其余则荡然无存。

      吾少时某年春节,祖父晓初公将一套尘封的线装书郑重交于吾父锡雲公,为《上湘旷氏三修支谱》。族谱历经劫难,幸存于世,全赖吾祖不惧风险,以衣物裹之作填充物,塞至卧枕之内,方使此谱得以璧存。前辈文化不高,而识见深远,认定姓氏文化并非封建糟粕,而视族谱为“情”之桥梁,祠堂系“根”之所在。

      改革开放后,河清海晏,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中华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庚寅(2010)年秋日,湘凡、清明、成云等先生倡湘乡旷氏宗祠重建、族谱续修之议,旬日之间,应者云集,由德高望重、古道热肠之诸君组成理事会,并推举清明先生为主修,建祠续谱之事随即拉开序幕。族人慷慨解囊,理事们夙兴夜寐,诚所谓众人齐心,其利断金。越明年,宗祠竣工。落成不久,即组织建祠庆典。本祠各房子孙齐集,外地同宗来贺,彰显着家族团结,本宗兴旺。壬辰(2012)年清明,远在巴蜀阔别两百多年之族人前来认祖归宗。是岁仲秋,由本宗实业家捐助,在祠举行颁奖典礼,表彰本祠属下之新科大学学子。致使新祠成为族人情感交流之基地,传承乡俗文化之平台,促进本宗和谐之载体。

      族谱者,乃家族世系之记录。载家族历史之沿革,世系之繁衍,人口居地之变迁,乃至本族精英、族规族训等。融历史、民俗、地舆、方志诸学于一体。修撰族谱实为系统工程和专门学问。更兼同宗广布各地,联系甚少,难于寻觅。看似按图索骥,依格填制,若非躬亲其事,实难知其艰辛。

      湘乡旷氏族谱于1993年完成八修。受限于当时社会环境及通讯、交通以及财力诸因素,尚存诸多遗漏,在所难免。此番九修,既为补缺,又系续新。为臻完美,清明、科仁先生等多次前去巴蜀、南岳等地调查联系;清明、成云等先生与吾细考上湘旷氏重修、三修谱及七修谱;理事会于湘潭、娄底等地多番聚首,与跃宗、军良、召贤、长申、小满先生等本宗精英商议。历时七年有余,增删修改,数易其稿,九修族谱告成。上承全国通卷,下联各地族谱。本谱有两点值得一书,一是吾迁湘始祖嗣常公之考有共识之论。上湘一修、重修及三修谱中吾族属南岳房,进孙公为迁湘一世祖,嗣常公为进孙之子,坟冢无从考证。而六修、七修、八修中吾族改为店门房,嗣常公为思政之子,但对嗣常公生卒年月有疑。后经成云等多方查考,再证店门房之说为实。二是吾族女性皆入族谱。昔日八修,依旧制女性不入本族谱而入夫姓族谱。今日男女皆后嗣,此番九修将能勘之女性族人全入谱,以合时代趋势,扬吾族新风。

      嗣常公迁湘六百余年,吾族人丁兴旺。崇文尚武,人才辈出。古有“旷四老爷”考进士(注一),近有“四十八根列(liè)皮带”(注二),今有无数吾族才俊,立改革开放之潮头,在各行各业建功创业,彰显风采,谱写社会发展之篇章,更有大批吾族少年,怀凌云伟业之壮志,在各级各类学校争冠夺魁,荣华滋长,描绘未来发展之蓝图望各地吾族后人据谱索源,明根辨系,尊宗敬祖;敦亲睦族,教化子孙;凝聚血亲,齐家治国。常回祠堂祭祖谢恩,承传家族文化。

      吾有幸参与九修编谱工作。自愧才疏学浅,疏于文史,兼公务缠身,未能全力以赴。赖清明、成云、科仁、湘斌先生操劳运作及众编委齐心协力,终使九修族谱顺利告竣。兹受编委会之托,略述其事。是为序。

                                              湘乡旷氏德公房文辈嗣孙 湘平 敬书

                    癸巳(2013)年春月于东冲

                                                              丁酉(2017)年初夏完于锦绣裕华

 

     注一:旷四老爷,指德公房旷宗观,字立中,行四,生于康熙五十八(1719)年七月初四,卒于嘉庆六(1801)年十二月十七日。他聪明过人,乾隆三十 (1765)年乙酉(湖南省)乡试中式经魁第四名举人,次年会试(京试)拣选知县,乾隆五十五(1790)年就任衡州府衡阳县教谕

    注二:“列(liè)皮带”,壶天话,指在军队用斜皮带系小枪的指挥官。传说民国时期,壶天藉民国将领李炎光(中将)儿时丧父,受到母姓旷氏族人的关照,成将军后,积极收纳、提携吾族男丁,致旷姓军官多达四十八人。后有旷先求(中将)、旷畴(上校)、旷谓黄(中校)、旷茂槐(中校)等多人在抗日战争中立功。

参加攸县旷氏宗祠落成典礼的部分代表合影

 

参加攸县旷氏宗祠落成典礼的部分湘乡代表合影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