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谈文学(随谈)

(2012-11-04 16:35:37)
标签:

文化

马旷源

楚雄市

爱心灵动绘彩章

家乡茶事

分类: 杂说论道

我谈文学

——在楚雄州2012年度文学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2年11月4日上午在楚雄市灵秀湖畔福宝山庄)

周能汉

 

    按:2012年11月1日,收到州文联李夏老师发来的电子邮件,是专门发给我的《2012年度文学创作研讨会的通知》,并特别在QQ留言“通知里说要叫发言,但你是以评论家身份参加,所以不用发言。作品也不用交。”只是11月3日上午会议开始不久,也和我一样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研讨会的杨荣昌被安排交流发言。到晚上,主持人吴玉华副主席通知,要我准备好,于4日上午发言。直到4日清早才有时间用水笔在稿纸上急就一短文,作为发言提纲,急急忙忙带到会场,按要求作了发言交流。今把提纲录入,作为博文发出来,供读者参考。虽然准备不足,但也感谢州作协的盛情邀请,得以和50多位来自全州的作家们交流学习,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向各位作家学习的好机会。

 

  一、本职工作与文学创作
  我原学中医,读中专三年和大专四年都是中医专业,最后读了党校函授本科,学经济管理。做过卫生防疫、卫生行政管理、党委宣传等工作。1996年后,开始做史志工作。从我的读书学技和知识结构中,可以想象到就我的基础,要做好史志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大挑战。这就决定了16年来的史志工作中,我只能边学边用,苦读书学技术,来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如今的本职工作是年鉴编辑。16年来,广泛搜集,购买阅读了所能买到的年鉴理论书10多部,以至对年鉴理论知识达到基本熟悉,积累了相应的编辑经验。每年写年鉴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文章至少2篇。由于行业特殊性,系统内的自办刊物多,所写文章都能得到发表。迄今统计下来,我成为在州内同行中本职业务研究发表文章最多者,也因之结识了许多同行。外界,乃至省外一些刊物对我青睐,如《攀枝花史志》就再度把我的论文作刊首论文刊出。
  我于2003年来楚雄工作后,结识了文学界的老师,为了打发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开始学着写一丁半点的文章。有次在办公室聊喝茶的话题,聊民俗,后受启发,写了散文《家乡茶事》。本意是送请张永祥老师帮忙看看,指导一下,看怎么修改得好一些,应该怎么才能提高。永祥老师看后,觉得有价值,就边看边修改,改好后要我誊清,供《金沙江文艺》发表。后来,《家乡茶事》在2004年第3期上刊出,成为我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随后,开始关注文学,学着创作,从只是读者转变为不但是阅读爱好者,也是作者。但写作无计划,也无目标。有感觉就写,无感觉就只读。于是,从《家乡茶事》开始,几年来,有《端午节杂感》《勐拉之旅》《千年盐都忆旧事(书话两题)》《爱心灵动绘彩章》《书话两题》《信念》《爱心灵动绘彩章》等几篇作品的发表。
  我的本职工作中,经常要写志稿评论等,后来移植到文学创作中,也受读马旷源老师书话集的影响,把以前仅限于写在日记中的读书随笔,以单篇文章的形式,写成读书随笔。自2008年以来,一共写了70多篇,所读作品除州内作者的著作外,还有诸如莫言、残雪等名家的。所读书也不仅限于文学书,有学术专著、文史专著、科技科普书等。读州内作者的作品写成的读书随笔,大胆地向州内州、县内刊投稿,也陆续地发表了一些。
  归结起来,从文学阅读和写作中,我找到乐趣,积累了知识,也充实了自己,把自己的收获与人分享,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本职工作与写作结合的有心人。深切感受到: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做生活的主人,明白自己要什么,并努力去做。
  二、文学是人学
  “要学做作文,首先学做人”是楚雄师专老师陶冶在语文作文辅导课中反复向我们灌输的思想。1994年夏秋之交,我到州委党校参加专科起点本科招生考试前补课期间,陶冶老师辅导语文作文中讲了这个观点,我记了半辈子,而且一直这样做。后来读书中,又读到华东师大钱谷融教授的论文,马旷源老师在其书话文章中也反复阐释了这一思想。我学后,也觉得很重要,应该在文学和生活中,也注意贯彻这一观念。想来也是,在家中,与朋友相处中,教育子女中,都应该学会做人,努力做好人,无论言谈举止,还是写文章,都要一以贯之。在与人交往中,就要与人为善,写文章更要如此。,特别是供发表的读书随笔,更要扬亮点,点评知识点、信息点,发人之所未发,说别人或许尚未关注的方面,感受和体验其意境、美感,然后写下来。而过头话,容易引起争议的话,影响团结的话,就尽量不要说,尽量为营造和谐的文坛作努力。其实,生活中也好,文坛中也罢,任何一个人站在你面前,都有比你好的那一点,为何不好好欣赏好的那一面呢,就像男人看女人,也许那女人身材不美,面容总会美吧。如果面容也不美,嘴巴、鼻子、耳朵等总有美的地方吧,看你怎么看了。每个人,每个作家,都有美好的地方,好好欣赏那美吧。吴副主席主持研讨会,对每个作者的发言,都要点出亮点,这一亮点就是太阳,就是阳光点,照着我们呢,是我们学习的地方。目前的楚雄文坛,不是盲目自大的时期,也不是一通评判而让绝大多数作者都感觉到高不可攀的时期,而是缺乏一种鼓劲、共同用力向前冲的气氛,所以,我提出多团结、多鼓劲,无论作品数量和质量上,都努力做好。大家都谦虚一点,包容一点,埋头创作,让作品说话,少论他非,创造一个美好的文学生态环境。
  三、文学创作与市场问题
  “有市场意识,发表是硬道理。”昨天就有几位老师交流了。我要说的是文学创作中,我们在意境、立意、人物、情节上都可以构思、设想,作安排,为什么不可以在创作中,也对作品走向哪里作些安排呢。我琢磨了一下,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元谋作家李建林的军事长篇小说,面对的是白领知识阶层男性读者。他们工作压力大,上班辛苦,买本放在身边,适时读一章,沉浸在枪枪炮炮的打斗中一翻,得到了放松,获得了阅读的快感和乐趣。新平作家徐霖的婚姻题材长篇小说,面对白领知识女性,或许职场中这不如意,那不顺心,压力也大,手边放一册,适时读一章。总会受作品中人物影响,这个女人比我惨呢,职场那么艰难,老公还出轨,我比她好多啦;那个女人那么优秀,是这样和老公处理好关系呀,下班回去就学学。这下好啦,作家写作更有兴趣了,出版社也觉得有利可图签约出版了,作者也有版税可拿了,每部作品有个十来万元,多好的事啊。就如我的写作,一篇《悠悠年鉴情》,个人感受和业务知识与工作经验融合在一起,史志刊物发表了,工作之余有点米线钱,也算收获嘛。创作中不考虑读者需要,不去思考读者读你的书有什么收获,读者想要什么,而是一味地埋头去写,书卖不出去,能怪读者有眼无珠么?应该是作者应当反思的问题啊。当然,单纯作为宣传品,出版了广泛赠阅,又另当别论了。都市场经济时代了,出版已经市场化了,其商品属性还是要考虑的,当引重视。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