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昨日发表署名文章称:收视率造假正在成为个别地方卫视争夺市场的“捷径”。“制作”收视率以其低廉的代价、隐秘且难以查证的造假方式,以及惩戒机制缺失的行业背景,正在成为个别地方卫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力争上游的“幕后法宝”。关于某卫视收视率造假的消息之前一直在网上广为流传,相关卫视也一直在否认,但本次有人民日报这样高规格、深层次、证据确凿的“揭露”,某些卫视的造假行为就完全没有了“遮羞布”。
从节目造假到收视率造假,为了争夺收视市场份额,某些电视台阴谋阳谋一起玩,噱头猛料频繁抖,虽然也博得了一时的头筹,收获了一些叫卖的银子。但喧嚣过后呢?围观的观众对造假的节目嗤之以鼻、越来越没有了看它表演的兴趣;有责任感的有识之士更是对这样的节目对大众的误导痛心疾首、口诛笔伐;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整改......自以为唱得正“high”的大戏一下子成了人人厌弃的噪音!
“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你想真真假假之中“浑水摸鱼”,制造“我是老大”的假象,蒙得了一时,蒙不了一世!“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的总理记者见面会,全国所有卫视同时直播,但某沿海地区的省级卫视收视率比其他卫视高1倍以上;玉树地震哀悼日晚上,由央视新闻频道制作的节目要求省级卫视转播,该卫视的收视率也高于央视新闻频道本身”。而“9户样本户有6户大部分莫名长期锁定一家卫视。撤销后,该卫视在该城市的收视率即刻下降”这些事实足够说明一切问题。事实胜于雄辩,人民日报记者摆出的事实让某卫视的叫冤哑口无言。
传播要求真实才能取信于民,电视台作为国家传播的“代言人和窗口”,更是应该以真实为传播的基础。现在,这样一个省级传播媒体为了经济利益和行业地位,不但放弃了真实的诚信传播原则,主动造假,混淆视听、误导观众;更是以一些“审丑”、“噱头”来哗然取宠,完全丧失了媒体的尊严和底线!所以,电视台堂而皇之的造假是电视人的耻辱,也是电视行业的耻辱。如果放任“造假”这股歪风的滋长,则会导致公众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