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与“华夏族”的关系
| 分类: 生活百科 |

中国现代民族观念主要受到日译西书的影响,在此之前传统汉语里并无“民族”这一词汇汉,不仅“民族”,像政治、革命、法律,这些词语都是从日本传来的“舶来品”。正因为没有“民族”这一词汇,学界对中国古人是否存在民族意识有很大争议。小编以为如果按照这一逻辑,不存在民族意识,岂不就是说中国古代没有民族存在了,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之前,早已辩证地思考问题了。”《左传》有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按照今天普遍认同的的民族的概念,中国古代肯定是存在“民族”的,在中国古籍里,经常使用“族”、民、人、种、部、类等字眼,这就好比土豆也可以叫做马铃薯。

按照今天普遍接受的定义: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或宗教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基本特征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今天我们习惯称谓“中华民族”由梁启超先生创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数排在前5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 、满族 、回族 、苗族、维吾尔族 ,各民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这个统一的整体,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中国人又时常自称为华夏子孙,那么华夏族与汉族又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汉族,中国的主体民族,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 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今天普遍认同汉族的形成经历了夏、商、周等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最后形成于汉代,夏商周是上古三代,文明突破的时期,秦汉是国家大一统的时期,这也解释了当今“民族”定义中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这几条特征。
在百科中,常常把华夏族看作是汉族的别称,同样的把中华民族和华夏民族、华夏族也画上了等号,显然这是不对的。


民族要这个集体中的所有人具有统一的语言,文化,心理认同,就好比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取向,价值认同,诗词歌赋这些固有的艺术形式。但我们能撇开血缘、地域不去讨论吗?显然是不合适的,今天新加坡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我们就不能称之为中华民族,如果按照今天民族的标准,显然“稳定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限定词,民族形成避免不了战争和冲突,但由量变达到质变的时候肯定是这个群体形成稳固的共同体,民族才产生了。

华夏族是早期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形成的,随着不断的扩张而繁衍壮大,到秦汉时期综合其他民族形成汉族,无须讳言,汉族形成之前的一段时期,无论是疆域板块还是文化认同,华夏族与其他四夷存在差异,如苗族的起源,与南越族原住居民关系密切,而汉族却是华夏族不同时期的一个称号,汉族的发展形成不仅有由北向南的扩张,也有不断吸收的民族融合,比如鲜卑族(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这一文明的特殊性也构成了今天中国文化的主体。
(资料及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