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苏东坡美食观——今古达人苏东坡之一
标签:
苏东坡美食达人 |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于常人,可谓金玉良言,而对于苏东坡而言,太过于拘紧了。此翁不论穷通,都是那样的天放自然,在庙堂之上常思忠勇利民之策:王安石变法他反对其激进中的不利因素,主张健行而厚养;司马光矫枉过正地将王安石的一切推翻,此公又极为维护王安石变法中合理的元素,细思他的狷直,可见其追求人格的独立,人生的达观,这一点在国家大节上表现得人人得见,在人生细碎之事上更可见那些光辉的品性。于庙堂之外,不忘人生真趣,世事洞明,皆入学问,这是苏轼的人生境界。比如美食吧,别人可能追求奇美珍馐之味,而东坡却在常人常见而又不明真见的饮食上获得了一种朴实无华的追求,这是一门与诗书画弈一样的艺术,不止通达,而且精微,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天放之极是精微。
东坡被贬黄州时,一家老小还未从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完全跳脱出来,他却高高兴兴买来黄州郊野荒地,在四季和顺的东坡造草堂,开始了陶渊明一般的自耕自给和结庐生活,并在这一时期达到他书法、诗歌和周易、释、老研究的第一个创作和学问高峰。正是这个时候,苏东坡写出了造意清雄、名垂千古的寒食贴;同时,在精神极其富足而生活极度贫因的草堂,苏东坡也创造了属于他个人产权的天下美食“东坡肉”。
http://www.uuchina.com.cn/upload/2009-01/090104213624021.jpg东坡肉
当时黄州人家,多有养猪,到了庭院出没、猪价极贱的地步,猪肉虽多,人们又不会做,到了随意抛丢的地步。这时苏东坡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工艺,肉切成碗口大小的方块,置于碗中,煮肉时碗外加水少许,不搁任何作料,只放少量食盐,然后以柴竹文火慢煮,直到肉香浓郁,即可出锅;煮熟的东坡肉肥而不腻,香而清厚,是一种别致的肉香。
笔者曾在成都、广州、济南、北京等地吃过无数次号称本店特色的东坡肉,大多在生肉上锅前加酱油、白糖、豆蔻、香叶,看似工艺别致,其实很一般,真正象东坡这种简洁质朴而出效果的做法,早已失传。河北省原文化厅长、宋史研究专家郑熙亭,一生好读古书,极好东坡为人,年轻时就爱读苏子文集,并有《苏轼传》一书传世,郑曾亲自对我说过,他在事闲时专门严格按照东坡志林中的做法,做了一回苏坡肉,效果奇佳。
饮食之道,在于歆享其中自然而脱俗的风味,更在于自然而独具匠心的烹调,做人做官做事做学问,哪一件事不与此相通呢?
穷通是辩证的结果,而心灵和行动则是茁壮的树是翠绿的叶是郁郁的花。常人穷厄时幽怨、富贵时挥霍;而东坡的幽怨能自化,化成自然,如黄州的一杆雨中的狷竹,自吸天光地气,独得一派天趣;同时,他的富贵心亦能自化,当年东坡初入第,顺风顺水,与其弟苏辙双双被曹皇后喻为宰相之材,委任凤翔县通判,常人可能春风得意马蹄疾、无限风光入眼底;而东坡则忠于民事、不疏学问,看淡富贵与豪奢的现在和未来。虽在边鄙之地,照样勤于公事、学习为官正道,同时做考察凤翔石鼓等学问。
此时,父亲苏洵和恩师张方平的好友陈希亮要建观景的凌虚台,东坡首发反对,大度的陈太守执意建好凌虚台,仍要东坡写一篇赋,东坡也不推辞,竟直接以离此不远的咸阳阿房宫和唐太宗的汤泉宫相讽喻。陈希亮毫不以为意,不但不怒,反而接受了这一篇尖刻的大作并嘱东坡撰书刻石,永昭后世。
人有了通于天地的修为,则无时无刻不忠于公事、人事、学问事,并把一时一瞬、一草一木、一饭一羹点缀其中,遨游人生时光,浑莽浩荡、正气充塞、光照人心。
东坡知天命之年而知边防要地定州并统领河北西路军事,见此地水网错杂,人多苦于水灾,于是突发奇想,令人到家乡成都眉州买来大量稻种试种。结果,在北方平原的定州,当年就获得了稻米的丰收;人们捧着银灿灿、香喷喷的大米饭,无不交口称赞这位定州老人(老人于平原是尊称,据东坡志林载,定州人多称五十多的东坡为老人,以示尊敬)。
http://www.menquanyanjiu.com/images2008/2008-11-05/2008115_1.jpg
人们为了感谢东坡,纷纷来到在街头庆祝,可是姿态各异,丑妍相杂;于是东坡结合着插秧时的动作,并以当地小戏为伴奏,创造了民间舞蹈定州大秧歌。
在屡遭流放的最后一站、广东儋州时,东坡已六十二岁。此地当时人烟稀少、物类溃乏。东坡于困顿之中仍不忘其志,除了每天写大量的信札教育远方的子侄和学生诸辈,仍保持着创造一切条件,精研美食的天真乐趣。儋州当时只是一个小镇,鸡猪肉极少,但每日,有屠户都杀一只羊。东坡被贬之人,不敢跟豪绅争买肥精之肉,每每等人买完之后,自己将屠户要抛弃的脊骨买下来,回家精心煮制,待脊骨熟后,用牙签挑羊脊骨缝中的些许精肉,吃起来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近来,食界流行一种羊羯子吃法,传说是康熙会猎木兰围场,吃腻了美食,突然橱师上了一道清嫩羊羔的脊骨汤锅,以牙签挑其中碎肉而啖,得到了康熙的赞美;实际上,这一绝艺的始作庸者是苏东坡啊!
正是东坡的真达观和大超脱,又使之安于际遇,大节之白不失,人生之味才平实隽永,这一个个令人称叹的美食节目,不正是一篇篇清新自然的诗赋么?难怪东坡文化已经浸润到世界所有有华人的地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值得自豪的符号,也难怪,当林语堂用英语把苏东坡介绍给西方的时候,令西人读者大加欣赏。
原来,这第一达人,在北宋时期的中国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