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大学》第一章前两段释义
(2018-08-18 11:22: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碎语杂谈 |
质疑《大学》第一章前两段释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诗文网”的解释: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这解释不细、不确。
研判这段文字,可以看到达到理想人生的逻辑顺序:志向、意志、静心、身安、周思、实现志向。
说细一点:——有了追求人生“至善”境界的志向,才会有达到这志向的坚定意志(心理状态);有了坚定的意志,心态才会纯静而不动摇;心态纯静而不动摇,身体才会安泰;心静身安,思考谋划事情,才会周祥,行动有条不紊;思谋周祥,慎终追远,才能达到理想(至善境界)……
“在止于至善”,“止”并不是停止的意思,是“处于”的意思,处于至善的境界。比如泰山景观,登上极顶,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心境,但岱庙的天贶殿、中天门的“壶天阁”、“五松亭”上的“望人松”、“十八盘”上的“南天门”、“碧霞祠”、中秋时节的“天街月色”……都是泰山盛景。从进入岱庙,游览“汉柏院”、慨叹“天贶殿”开始,你就已经“止于”也就是“处于”泰山风景之中啦!
人生的“至善”境界,是从你认识并立志达到的时刻起,就要有坚定而不动摇的心理状态,心静而不紊乱……永远“处于至善”的境界之中,而不会是历经艰辛努力,忽然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