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档案鉴定理论演化规律研究》序

(2020-12-17 10:53:22)
分类: 学术

在记忆里,自王协舟教授的博士论文《基于学术评价视阈的中国档案学阐释与批评》

序言开始,我已经为许多学生和朋友写了一些文字,成为一名副其实的“捧哏”:从业多年,有时多少写得有些手软。况且按照我自己的习惯,从不在别人草拟的文章上签名,包括写序在内的文字都出自署名作者之手,因此,当由于种种原因,用心写的东西被弃用之后,心中不免有些悲哀:自叹人心不古,该是罢手的时候了。然而,就像一位跑者当他出现极限的时候发现身后还有许多人在坚持会鼓舞他继续奔跑一样,当我发现还有如此多的人在为档案的“冷门绝学”坚守的时候,也会激励我为他们继续写下一些文字——王向女是我的博士,更是一位档案学研究的坚守者,为她的新书写序,理应责无旁贷。

  言归正传。档案鉴定理论是档案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关乎何以成为档案和何以继续成为档案的基础理论或者学说。所谓“何以成为档案”是指文件(或其他材料)根据何种原则、要求成为档案的过程,即归档前的鉴定。学界耳熟能详的“高龄文件应该受到尊重”(迈斯奈尔)、文件双重价值鉴定理论(谢伦伯格)等都属于这个阶段的理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这个阶段的理论”奠定了档案学科的基础乃至档案职业的“饭碗”,成就了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分水岭,是档案学界和业界的初心所在。如果突破了这个界限,档案势必走向泛化,就会出现许多的不确定性。目前学界流行着一些比较前卫的观点,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切能够转化或者指认为“档案”的东西就是档案了,似乎再没有必要提及“何以成为档案”的鉴定理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种说法在学理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实践中一定会波及档案职业人员的岗位。因此,是时候复习一下档案鉴定的理论了。

   所谓“何以继续成为档案”是指根据何种原则、要求清理和鉴别已经成为档案并将继续成为档案的过程,即归档后的鉴定。业界谈及的“优化馆藏”“合理配置资源”等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的理论。但实际上,已经归档的材料,除了根据档案保管期限表进行处置之外,很少有实际部门去动这个脑筋,其结果当然是馆藏的持续增长。随着数字化的推进和单套制的实行,大家认为“何以继续成为档案”的问题似乎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了。这种做法和状态与第一情况即“何以成为档案”的淡化一样,也为档案职业的发展留下来隐患,与“优化馆藏”“合理配置资源”的初衷有所背离。

   王向女博士的新作,旨在发现档案鉴定理论的演化规律。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在前人理论、学说的延长线上阐释档案鉴定理论。因此,作者重新审视档案的价值,提出了“变革——档案鉴定理论符合范式转化规律”“跨界——档案鉴定理论的影响因素”和“波动——档案鉴定理论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变化”等三种可供探讨的空间,在学界狭义理解档案鉴定理论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蹊径。也可以说,世界上其实没有道路,后来人走得多了就出现了道路。同理,学术研究的道路必须依靠一代一代的学人在不忘初心、坚守原则的前提下不断的开拓进取。

  愿我们一路同行!

 

                                                                 庚子岁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裂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