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序
(2014-06-18 09:10:02)
标签:
妈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陈祖芬湄洲 |
分类: 学术 |
相传在公元10世纪的福建莆田湄洲有一位叫林默娘的女士,她能够为渔民预测出海时的天气情况、义务采药治病、拯救遇险渔船,还曾点燃自家的房子,用火光当做航标引导迷航的商船脱离险境。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她28岁时因在海上救人而献出年轻的生命。岛上渔民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好姑娘,特地在岛上建庙并奉为海神,希望世世代代学习妈祖精神多做好事,也希冀妈祖继续保佑百姓航海平安。此后,妈祖因护佑南粮北调、郑和下西洋等“事迹”被历代朝廷多次褒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华人移民,妈祖庙遍布世界各地港口,如澳门地名葡萄牙文MACAU就出自“妈祖阁”的发音。
上千年来,善良的人们为了保持善良,也为了祈福平安,形成了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即所谓妈祖信俗。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其中,既包括了家庭祭祀和宫庙祭祀等祭祀仪式,也包括了湄洲妈祖庙会等特定节日。此外,还有包括记录了妈祖护商船、佑使者、平海寇、除瘟疫等故事传说的文献和文艺作品达数千种。有鉴于此,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级遗产,使湄洲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
机缘巧合的是,在妈祖诞生一千余年后的福建莆田又出现了一位女士,即莆田学院的陈祖芬教授,她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项目号11CTQ031,以下简称《妈祖档案研究》)及包括理论篇和实践篇在内的同名学术专著。作为妈祖的同乡,陈祖芬教授及其团队不仅通过研究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存现状、当代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中的关键问题、当代妈祖信俗口述档案的建立,选择分析了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内容、探讨了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问题,还通过口述访谈、文字实录和访谈后记等形式,记录了多阶层人士对妈祖信俗的看法,以及他们亲历的与妈祖信俗有关的事件、掌握的与妈祖信俗有关的技艺和在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为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理论、拓展妈祖文化的研究范围、唤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出了贡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档案学界一直纠结于发展与创新的问题:要么追逐新的辞藻以装饰自己的首尾,要么依附于新的学科以顺风搭车。但往往在经历了一番努力之后,似乎又一次回到了初始的原点。就像一条没有妈祖“指引”、漂泊在茫茫大海中的小船,挣扎于惊涛骇浪,苦于航向难明。比如,面对具体的档案内容,档案学界往往显得缺乏耐心。满足于在简单地介绍之后将其“管理”了事,而不是在深入研究档案内容和状况之后再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方案,更鲜见有人系统地研究某一类档案。而《妈祖档案研究》“是因为档案的存在而去探讨档案中关于妈祖信俗的内容,不是为了证明而研究档案,是希望从档案内容中发现历史。”此外,《妈祖档案研究》中所采用的“文献加田野”的方法,并非没有在档案学界“议论”过,可真正践行于此的学者却寥寥无几。大家都乐于讨论一件事情的目的、意义,那件事情本身却已然被人们忘记了!也许《妈祖档案研究》的“目的、意义”,就在于陈祖芬教授和她的团队经过数年的工作,呈现在大家面前的35万字的理论论述、16份口述访谈实录等共计65万字的成果材料,用事实去胜于雄辩。
我以为,妈祖信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丽的传说,不仅是申遗的荣耀,而是一种传承上千年的精神:乐善好施、舍己为人、吃苦耐劳、不计得失……。一个民族的崛起不能没有这种精神,一个学科的发展也不能没有这种精神。也许在一些学界精英看来,《妈祖档案研究》还不能与“重大、重点”相比,但是,时间必将作出最好的评判。也许在《妈祖档案研究》的作者看来,他们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有一些有待日后完善的地方,但是,他们从妈祖身上汲取的某种营养和精神必将护佑他们走向成功。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当年闻一多先生的这句词又想告诉了大家什么呢?是否可以附会为《妈祖档案研究》不能离开中国?档案的研究不能离开历史呢?我真的不知道,但愿大家能够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