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险漫谈

(2010-06-21 10:04:02)
标签:

风险管理

自然状态

车道

棉袄

草帽

分类: 学术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其中有些“不确定性”会给人们带来一些麻烦,于是“风险管理”就应运而生。当然,与其一起生出来的还包括它的“马甲”——危机、应急、突发事件管理等等,       一时间“风险管理”的大师大有取代“风水管理”大师的派头,让我们这些“抱着金饭碗还在要饭吃”的人好生羡慕。

其实,在管理学的语境里“风险”不过就是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所谓“自然状态”是指管理者可能会遇到、但自己不能左右的事件。比如,大家出门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刮风、下雨或者头顶烈日等“事件”,这些事件是大家不能“左右”的,因此它们都属于“自然状态”。如果说大家应当有所作为的话,那就是“下雪就要穿棉袄,天晴别忘了戴草帽”——在管理学中,人们对应“自然状态”所采取策略的过程就叫做决策。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上面的叙述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为什么选择“穿棉袄”和“戴草帽”?准确地说,人们怎样在出门之前就知道会“下雪”或者“天晴”的呢?这就是“风险”的管理学原意,即人们选择“穿棉袄”和“戴草帽”是根据“下雪”或者“天晴”出现的概率,这种概率既可以表现为人们的“经验”,也可以表现为数据——在天气预报中,大家听到的就是“下雪”或者“天晴”的概率。

由于在人们的习惯中,一提到风险就会认为是“负面”或者“消极”事件,所以风险管理就成了消灾免祸的“预案”。特别是在一些大师的忽悠下,人们觉得既然“风险”无处不在,那么“风险管理”则铁定应该是多多益善了——从破财免灾的巫术到措辞严谨的论文,从铺天盖地的图书到庙堂大殿的法规,在人们的神经被一次又次的紧绷之后“风险管理”几乎成为无孔不入的最大赢家。然而,大家遇到的“风险”并没有因为“风险管理”的存在有减缓或者消失,却是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态势发展,人们在“破财”之后未必能够“免灾”,还可能会由于“破财”变得雪上加霜。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如果从风险管理本身来考量,它的确存在一个大小排序问题,也存在“性价之比”的问题。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风险都需要“管理”的,任何的“管理”都意味着成本;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化解”,任何的“预案”除了规避之外还包括转移、缓解和接收。比如,如果你不能够“接受”坐在家里有被小行星撞击的“风险”,谁也不会反对你添置一些宇航员太空行走的装备;但在一般人看来,这种风险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在我看来,如果真的“被撞击”的话,也是可以荣幸地“接受”的。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绝对没有让人刮风下雨连风雨衣都不要穿的意思,只是想表达“风险”与“管理”之间需要一种平衡,这才是风险管理的真正含义。

按照PMI的规范,风险管理一定要包括风险的识别、定性定量和对应等必要的“程序”,否则无法达到预想的结果。其中,所谓“风险的识别”按照国人的表述方式就是“找毛病”——这应该是大家的强项——根据头脑风暴法,我们几乎可以发现人类马上就要灭亡的所有“证据”。不过且慢,这些“毛病”并不一定是风险管理所需要解决的对象,真正属于风险管理的一定是经过“定性定量”的问题。也就是说,所有需要“管理”的“风险”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即概率的预估和得失量的测评——只有那些具有决定意义的“风险”才有必要进行“管理”。

如前所述,即便是需要“管理”的“风险”也不是统统采取“规避”的措施来对应的,“转移、缓解和接收”也属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于是,究竟选择什么方法对应风险,一定要根据“风险”的得失量和“管理”的成本进行综合测评。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吃的不贵烧的贵”的奇特景观。打一个不太准确的比方,如果你认同“60分”可以“万岁”的话,你还会为更高的分数付出代价吗?

当然,必要的“代价”是一定要付出的。比如,大家熟悉的高速公路上的应急车道,就是为了应对“具有决定意义的‘风险’”而设置的。大家不妨想一想,一条与高速公路同等长度的应急车道是多么大的成本?那条除了我国之外的、平时不被占用的应急车道是多么大的代价?但是,根据国际惯例和风险管理的规范,应急车道却是必须存在和“平时不被占用”的。

如果大家所面临的“风险”处于“应急车道”和“60分万岁”之间,那么应该属于正常的“风险管理”——用正常的程序解决正常的问题,既不应该“小题大做”,也不应该“大题小做”,更不要用一个“非常”的想法去解决“正常”的问题。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将“正常”视为“非常”的处理措施都意味着加大成本,而“加大成本”本身就是一种需要管理的风险。

记得若干年前,我参加一个硕士研究生的答辩,论文的题目好象是“政府的风险(危机)管理”。当答辩结束后,我私下请教那个学生:“政府在什么情况下就不‘风险(危机)管理’”了?那学生一时无语;我又进一步提问,如果没有“正常”和“非常”区别的话,是否可以认为所有的“政府”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我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除此之外我还坚定地认为,如果忽悠政府为自己的一些“臆想”埋单,就可以视为一种“犯罪”行为;任何的“犯罪”行为对于社会而言都是不折不扣的风险——这恰恰是需要大家警惕和进行“风险管理”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世界杯
后一篇:心灵角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