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缘分

(2009-12-04 12:12:49)
标签:

档案文献

缘分

档案出版社

赵践

情感

分类: 拾遗

我的受教育经历使我成为一个唯物论者。但是我仍然相信,一个人从事一种活动是需要机缘的。我的档案学研究经历,特别是即将主持“档案文献编纂学重点精品教材”的经历,就是这种“机缘”的最好证明。

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纂学著作,即丁永奎、曹喜琛编著的《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就是在1982年由我加盟的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凑巧的是,那也是档案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图书。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出版社后来成为了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大师们“出没”的地方。据说有一次刘耿生先生去出版社校订自己的书稿,因为大家与刘老师已经非常熟悉,所以有人问道:“刘老师,你们档案系有一个叫胡鸿杰的吗?”刘先生与我从来没有在过一个“专业”,但他老人家又似乎听说过我的名字,于是试探着回答:“胡鸿杰?是个老人吧?”“那他现在还活着吗?”“……”大家想都不用想,下面紧接着就是一片笑声。

那个叫胡鸿杰的我肯定是还活着。何以见得?是因为事过不久我就去了河北大学代课,并且在那里与另外一位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大师相遇——这位大师就是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科创始人之一的赵践先生。由于当时我俩都是外来户,所以学校让赵先生住进了学校“分给”我这个“中央讲师团成员”的宿舍。在其后的半年里,我与赵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我非常自觉地接受了他的“教育”,他十分被动地接受了我的“再教育”——特定的时空使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朋友”,这种友谊一直延续的现在。

有趣的是,刘耿生先生不论在文章里还是交谈中,都是称赵践先生是自己的老师。因此,当后来他与我这个“还活着”的家伙成为同事后,他对我声称“赵践先生是我朋友”的说法深表怀疑。为了消除刘耿生先生的怀疑,我们曾经一起去看望了在协和医院养病的赵践先生……,在临别的生活,赵践先生以他那特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口气对刘耿生先生说:“刘耿生,等我出院以后,你要负责把包括胡老师在内的朋友请到我家,我要请客。”刘耿生先生连忙称是。等我与刘耿生先生出了病房,我对他说:“怎么样?你是赵践先生的学生,我是赵践先生的朋友!Are  you  clear?”我估计刘耿生先生至少前半句应该是明白了。

至于已经仙逝的丁永奎、曹喜琛两位先生,那都是与我一起被吴主任聘为的《中国档案学丛书》的副主编,应该算是“同僚”吧。如此看来,我还真的与“档案文献编纂学” “缘分深重”呢!因此,当我前天受到了“档案文献编纂学重点精品教材”的刺激之后,晚上一直睡不塌实,总觉得这些先生应该对“交代”点儿什么。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才朦朦胧胧地听到一个声音:“接过红旗肩上扛,接过先辈手中枪……”,猛然醒来,才记起这是红色娘子军的吴琼花唱的——哦,对了!我今天是要去趟海南岛,好象与“档案文献编纂学”多少有些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喜从何来
后一篇:“塑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