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梦
(2009-08-18 09:57:40)
标签:
档案学通讯出版市场杂志编辑工作档案出版社 |
分类: 出版 |
在不知不觉之中,我已经在《档案学通讯》杂志“工作”十年了。十多年前,我刚刚离开职业编辑队伍不久,再度选择一种“业余状态”的“回头草”并不是理想的选择。因此,在我接手这个杂志的时候,既没有加盟档案出版社时的兴奋,也没有创办《办公室业务》杂志时的激动;只是想用自己那还不算过时的经验去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去弥补他们“专业知识”的不足。
以后的事情大家有目共睹:《档案学通讯》杂志进行了改版、重新规划了栏目,坚持和突出了自己的“学术品位”;建立了属于杂志的“通联组织”,稳定了杂志的作者队伍;开办了杂志的网络版,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交流平台。此外,杂志社还积极参与《当代档案学理论丛书》的组织和出版,参与运作了中国第二届档案学博士论坛,为打造档案学的学术品牌做出应有的努力。
其实,这些“所谓的工作”,对于“职业编辑”而言,只能算做应尽的职责;对于有过编辑经历的“业余编辑”而言,不过是一种“工作惯性”,是一种“超低空飞行状态”使然,丝毫没有过度阐释的价值。
实事求是地说,《档案学通讯》杂志作为一种出版物,存在两大“致命缺陷”。其一是它所依附的学科还不太成熟,没有真正意义的“科学共同体”。这种“缺陷”直接反映在杂志的稿件上,就是低水平重复的文章较多,反映我国档案管理活动实际和特色的文章较少;作者自说自话的较多,能够形成一定“学术氛围”的较少;愿意写一些一知半解文章的人较多,愿意阅读这些文章的人较少。如此一来,杂志的稿源质量就会很成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和改善杂志的质量只能是一种梦想。
其二是杂志所面临的市场前景不太乐观。在我国档案界,绝大多数杂志是有“行政背景”的。虽然国家新闻出版专业主管机关多次作出部署,力图淡化出版市场中的“行政影响”,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应该说收效甚微。一份杂志,在“学术质量”并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在“诸侯经济”的竞争中,它的下场是可以预期的。因此,如果我国档案界的“出版市场”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学术杂志的大量传播只能是一种梦想。
更为关键的是,每一个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而编辑规律的要义就是“专业化”或者“职业化”。道理也非常简单,除了少数艺术领域可以靠“兴趣”维系之外,其他领域的发展都必须依靠专司其职的人员。也许大家可以举出一些革命战争年代“专门事业”发展的例子,但那些都无一例外的是“非常事件”或“小概率事件”,绝不是“事业发展”的“常态”。如果长期缺少一支专业队伍,提高编辑出版质量只能是一种梦想。
我记得一位已故的档案杂志编辑曾经说过,他建议今后将编辑工作用于“犯人的改造”。因为,这些人就可以在编辑工作中体验辛劳、陶冶性情,最终成为有利于社会的“新人”。大家当然可以把这位前辈的话看做是调侃和自嘲,但是,这些话中就难道没有一点可以称得上“道理”的东西吗?难道一位真正的编辑需要“帮助”和“救赎”的不正他自己吗?
时间在继续,用于“消磨时间”的各种梦想也一定会继续。但愿十年之后,我们还有机会再去重温这些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