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识

(2009-03-21 15:10:54)
标签:

常识

诗家

时事评论

评论家

梁文道

分类: 学术

《常识》是梁文道先生最近出版的一本书的名字。这位出生于1970年、毕业于哲学专业“新闻工作者”,据说从18岁起,就开始写评论。《常识》就是他的一本“评论集”。

由于习惯,书的“前言”和“后记”是我最愿意“光顾”的地方。此书的“前言”(序)是一篇名为“江山不幸诗家幸”的文章,其中的一些文字颇有几分味道——

“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几年前发生过矿难,评论家费煞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也许是上学的时候受福柯(Michel Foucault)与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 的影响甚深,我对‘本质’和‘深度’这类字眼存有近乎本能的距离感。举个例子,如果我今天只是想要知道一把剪刀为什么剪不断毛线,你实在用不着向我介绍工具与技术的‘本质’,也不必在这里花时间找出一堆很深刻的物理学解释;你只需要告诉我这把剪子是不是太钝了,甚或干脆换把新的给我。在公共事务上面,种种 关于‘本质’和‘深度’的空洞玄说不只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有时还会塑造出更难疏解的偶像与幻觉。比如说‘中国文化的本质’,这是我最怕看到的字眼;……”。

就像有时自己发现一个好馆子、里面有几道好菜一样,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推荐欲”——巴不得朋友都来享此口富。因此,我已经在“第一时间”将上面的文字推荐给网友和听课的学生。不但如此,我还非常喜欢一边看着朋友吃菜,一边说“你是不是吃到了……的味道?”

其实,就像梁文道先生所说那样,一些被反复探究的东西都不过是一种出于一相情愿的“说法”。这些“说法”并没有真正改变什么,反倒是成就了“说法”本身。一些被不断“形而上”的东西,往往有悖于常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悖于常识”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大家信以为真的“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还有砸到牛顿头上的“苹果”等等。如果有人不信,你自己可以尝试或者验证一下这两件。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你自己没有“验证”出来之前,千万不要推荐给别人——这也应该属于“常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表姐馆长”
后一篇:期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