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离开学校也快30年了。记得当年老师总是说,你们就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了……尽管听时我们也是满脸真诚,但心中总不免有几分疑惑:难道学校不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吗?“走向”的那个“社会”又会怎样呢?
尔后不久我进入了机关,从教室来到办公室,也就是老师所说的那个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走向”和品味着社会:有许多事情值得回忆有许多思绪需要整理,但我觉得其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走向”社会的角色意识。比如,我们来到一个新的部门,就必须要进入两种角色,一是群体角色,一是业务角色。一个人要想实现其社会价值,或者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活得有意思,首先要为其所处的群体所接受。真正变成群体分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单位或部门的一员,否则其作用就容易被削弱或抵消。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个极平常的建议,如果由一位在部门中与大家关系融洽的人提出,就会得到响应,如果被一个我们认为比较“个色”的人提出,就会被认为另有所图而受到非议;同样一句玩笑话,在伟人口中说出可能就会成为格言,出自社会名流之口则充分体现其幽默和涵养,而在一个小人物口中说出,很有可能被斥为胡说八道。其实那个建议还是那个建议,那句玩笑依旧是那句玩笑,它们本身并没有丝毫的改变,就是由于它们的提出者所担任的角色被大家接受的程度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举不胜举。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很多,但择其实质,则可以归结为一个群体角色间题。一旦进人群体角色,就像获得了一张道义上的“绿卡”,那个群体就可能接受你的一切。经过千百次的感悟,我隐隐约约地觉得,这可能就是当年老师所说的“社会”吧!
再有就是业务角色。如果说群体角色是处世之道的话,那么业务角色则是立身之本。这里的所谓“业务”,可以被理解为学业、工程,以及日常工作等等,是指实现所在部门功能的主要活动。一个人在解决了群体角色之后,如果尚思进取,那么接下来着重要解决的就是业务角色。业务角色与群体角色一样,也有一个从适应到胜任的过程。如果你是一名刚分配到某机关的大学生,这种适应则主要表现为要找出现实工作同所学专业的某种联系,比如,所学专业在这里的应用程度如何,目前可解决那些实际问题,还可以沿着何种思路发展等等。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去适应,这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解决得不好,则会产生两种结果,其一就是把所学的知识淡化——“还给老师”或“就饭吃掉”,在这个部门混下去,从平常到平庸,辜负人民养育情。其二就是与所在的部门脱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跳槽”,但不论跳到何处,仍然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这种“适应业务角色”的问题,而在此之前,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总之,适应业务角色的实际状况因人、因事、因地而异,但终究是一个时间问题,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胜任业务角色则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从适应到胜任并不是自然而然的,有些人可以实现适应其业务角色,但远远称不上胜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胜任业务角色,会成为众多有为之士的终生课题。可结果就像体育比赛一样,达到世界水平的却总是凤毛麟角。这也许就是许多能级、层次的模式都是“宝塔型”的概率解释吧!
当然,理解进入两种角色的程度和评判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小引》)。而不论理解得如何、看见些什么,进入角色是人类个体的必然进化过程,同时,也是全人类进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日月如梭,山河依旧。在生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无法回避担任这样或那样的角色,不论你适应、胜任与否,它都要一幕幕地演下去……如果我们现在再听到老师们那千古不变的告诫,心中的疑惑是否能少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