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抱线和孕线

(2010-12-21 17:03:51)
标签:

杂谈

    “技术的应用靠自己去领悟,如何灵活应用技术还需要经验的指导,莫过强求,生命之花需要时间来浇灌才能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抱线,有的书中称之为穿头破脚、吞并线或者包线,是见底信号中最常见的,很多个股的底部反转都是从这种形态开始的,所以研究好抱线,有助于底部信号的把握,提高胜算率。抱线的形态和上次我们讲过的孕线的形态正好是相反的。它也是有两根K线组成,左边的K线是阴线,右边的K线是阳线,但是右边的K线完全包住了左边的K线(包括影线),是一种低开高走的形态,一般伴随着成交量。

http://s9/middle/54b6231ag97e81e73ee58&690

   抱线一般是这样形成的,大盘经过长时间的下跌之后,突然有一天,股价跳空低开,空方的力量非常凶猛,但是股价在低开后并没有继续下探而是出现了快速的上涨,并一举吞没了前面的K线,形态上好像这根阳线完全包住了前面的K线一样。形同一个人抱着一个孩子,是一种典型的见底信号。它经常出现在下跌末端,但有时也出现在整理形态快结束的时候。出现在下跌末端往往预示着空方力量的衰竭,如果出现在整理形态的末端,往往意味着最后一次洗盘。

   根据对抱线的研究,笔者认为,标准的抱线形态虽然不常见,但是带有一定上下影线的非标准抱线很常见。标准抱线的见底信号非常明确,非标准抱线信号也很明确但是还要区别看待,在运用的过程中,要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第一、右边的阳线一定要放量。这个放量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绝对放量,另一个就是相对放量,绝对放量和相对放量两个条件都要满足。绝对放量是指换手率不能低于2%,低于这个换手率的即使形态上符合抱线也要给予打折处理。相对放量是指这根阳线的成交量一定要大于最近5日平均成交量的2倍以上,一定是那种突然放量的感觉。

   第二、右边的阳线必须是低开的,开盘价一定低于前一天的最低价,低开的幅度越大越好。

   第三、右边放量阳线很有可能会包住左边的多根K线,这种情况也属于抱线,包住的K线越多越可信。

   第四、最好是光头光脚的大阳线,当然也可以带有一定的上下影线,但是K线的实体部分必须要包住前面K线,也就是说,前面的K线的所有价格区间都要在右边阳线的实体之内。

   第五,如果周线上或者月线上出现这样的形态,成交量如果很配合,可以确认底部真正到来,往后的任何振荡或者回调都要敢于买进。

   以上五点是从纯K线角度来分析抱线的底部信号,但是笔者以前也讲过,任何形态的判断都不能离开市场行为和市场环境。在分析这些K线组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只股票本身的质地和市场热点情况,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胜算率。

 

    孕线是由两条图线组合成的图形。组合形态与抱线相反,第一条图线是长线,第二条图线为短线,第二条图线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均不能超过前一图线的最高价和最低价。这种前长后短的组合形态,形似怀有生孕的妇女一样,所以称为孕线。孕线孕育着希望,趋势随时都可能会反转向上。

 http://s10/middle/54b6231ag97e806573969&690

 孕线一般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前一条图线是一条长大的
阳线,第二条图线是一条短小的阴线,称为阴孕阳孕线,简称阴孕线;二是前一条图线是一条长大的阴线,第二条图线是一条短小的阳线,称为阳孕阴孕线,简称阳孕线;三是前一条图线是一条长大的阳线(或阴线),第二条图线是一条十字星线,为十字星孕线,简称星孕线。

买入信号

  处在双底走势的右底低点处的孕线是强烈的买人信号,短中线投资者均可在此建仓做多。如果高位出现孕线则是明显的见顶信号。

注意

  在实际运用孕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左边的K线必须是实体阳线,可以带有上下影线,但如果是光头光脚的中阳线或大阳线并伴随着成交量放出,可信度会比较高。
  2、右边的K线实体可以是阳线也可以是阴线,但是绝对不可以超过左边阳线的K线实体。右边的K线也可以带有上下影线,但是影线越短越可信。
  3、高位中的阴孕阳孕线,多为天顶信号,该孕线出现后,股价至少要出现一波中级以上的下跌行情,投资者要注意及时卖出。
  4、低位出现的阳孕阴孕线,多为大底信号,孕线过后会出现一波中级以上的上涨行情,投资者应多加关注此处的孕线形态,一旦确认,就应该果断进场,以免错失进货良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