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原创)学史之法·史学基本要素
(2018-11-08 09:52:32)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学史之法·史学基本要素
历史事物、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观点、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评价。
1.历史事物:指的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的事物。
2.历史事实:指历史上已经发生的过程和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3.历史结论:指人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
4.历史现象:指历史运动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历史本质的外部表现。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是构成一个历史事物的两个基本的要素。
5.历史观点:指人们对历史进行思考的一般看法。
6.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7.历史叙述: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历史叙述基本上包括史实和解释。
8.历史评价:是从某个角度对历史上的人或者事情进行评价,必须有鲜明的立场,比如是从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具有相当的主观性。
练习题:
1.(2007年上海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答案:
(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2.(2010·全国新课标文综·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答案:(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