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原创)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实录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实录
张晓楠
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2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帝王康熙帝,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视频,节选自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千叟宴三敬酒”。
师:康熙这第三杯酒为什么要敬给鳌拜、吴三桂等人,他又是如何立下这丰功伟绩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二、新课学习
师:课件展示康熙个人简介,爱新觉罗·玄烨出生于1654年,卒年是1722年。他8岁登基,在位时间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最尊敬的人就是孝庄太后,在其祖母的教诲下,满族出身的康熙帝从小就立志做一位贤明有为,励精图治的君主。
师:然而,雄心勃勃的康熙帝在继位后,执掌的却是根基未稳的江山。那么康熙初年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一)风口浪尖江山根基未稳
——少年皇帝
师:请同学们打开你的学案,我们一起来看探究1的问题,结合课本P13页第一子目“少年皇帝”和P14页第二子目第一自然段,以及大家在学案“预习案”中所梳理的内容,思考:康熙帝继位后,面临什么严峻形势?
生:在学案“预习案”探究1的 “清朝疆域图”中把相对应的位置圈出来并在旁边写上康熙帝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生1:在黑板所贴地图上完成。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所写的内容,哪位同学发现了问题?
生2: 不是“蒙古各部”,应该写准噶尔部的叛乱。
师:嗯,修改的很到位,哪位同学再给咱们补充一下?
生3:她写的缺少一个严峻形势,应该再加一个满汉矛盾。
师:仅仅是满族与汉族的矛盾吗?请大家阅读课本15页第一段,再来找找。
生(齐声):还有蒙藏矛盾。
师:那么我们应该整合起来,在她所写基础上再加上各民族间的矛盾。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梳理出来了康熙初年所面对的6个严峻形势,我们按照课本上的解决顺序,给它们依次编号。那么,面对这些严峻形势,康熙帝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有何意义呢?
(二)刚柔并济征服万里河山——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在探究1中所梳理的6个具体问题,阅读课本,分组讨论,完成学案探究2表格中康熙帝采取的各项措施和意义。咱们以大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任务的分割,第一大组探究康熙帝对问题即就是面对鳌拜专权和“三藩割据”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和意义;以此类推,第二大组探究;第三大组探究。
我们在各大组找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其他同学小组内合作完成。
师:黑板上的几位同学已经完成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位同学写了两个应对措施:智擒鳌拜和平定三藩叛乱;第二位同学写了收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第三位写的是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和抗击沙俄,这些措施分别有什么意义呢?
生:各大组派两位代表回答。
师:点评并汇总,最终完成表格。
师(结合地图)总结:面对严峻形势,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
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康熙帝呢?
(三)日月旋转功绩留待后人说——评价康熙帝
师:请大家打开学案,在预习案上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问题:在预习的基础上,简评康熙帝。
在这里,我选取了两位同学预习案上的作答给大家展示在课件上,先请第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读他的答案。同桌点评一下。
师:再来看第二位同学所写的。(学生读)大家有没有发现问题?
生:只有史实,没有总的评价。
师:也就是说两位同学没有做到史论结合,那请同学们来帮他们修改修改,哪一位同学试试?
生2:把它们两者内容结合在一起······
师:除了做到史论结合,我们还应该掌握那些人物评价的方法呢?
生:全面客观,一分为二······
PPT展示“人物评价的进本方法”。
师:总结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一要把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下;二要结合史实,史论结合;三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四要功过相比,突出主流。
请大家阅读下列材料,对比康熙时代(17-18世纪)的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上的差异,思考:康熙帝虽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也有过失,那么他的失误在哪里?(PPT展示康熙时代(17-18世纪)的中英两国对比表)
生:君主专制,重农抑商,文化专制,闭关锁国。
师;总之,他没能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时代大潮流,延缓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依据刚才归纳的人物评价方法,结合中英比对的结果,再对这两位同学的答案进行修改补充,力求做到全面客观,重点突出,并书写在学案探究3处。
学生展示:找几位同学展示并朗读自己所写的对康熙帝的完整评述。
师(总结):提供范例,带领学生齐声朗读,供学生参考、完善自己所写的内容,从而对康熙帝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师:(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和捍卫主权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对康熙帝进行了全面的评价。那么,我们对康熙帝的评价已经彻底完整了吗?老师的看法是没有,因为如果今后学术界发现了有关康熙帝的新史料,我们也许还能对康熙帝形成新的认识。课后请大家完成学案上的“巩固训练题”。
我们本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点评:
本节课有几大亮点:一是课程设计和实施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程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学习积极踊跃,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因势而导,点评及时。二是对导学案的使用充分。康熙帝捍卫国家统一的措施、对康熙帝的评价均在导学案上完成。三是选取学生的作品为例,引导学生点评,感悟评价人物的方法,既具真实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评、再改、三评,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很快就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四是补充“康熙时代(17-18世纪)的中英两国对比”恰当及时。教材资料只是康熙帝捍卫国家统一,如果仅仅依此评价康熙帝,那么,康熙帝完美无缺,而此补充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一个全面的康熙帝,因而更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五是“生成性教学”贯穿整个课堂。无论是康熙帝捍卫国家统一,还是评价人物的方法,或者评价康熙帝,均是根据材料,自然天成。
但也有不足之处。导课用电视剧《康熙王朝》“千叟宴三敬酒”片段 ,虽然精彩,但应及时点明:历史剧是依据历史事物改编的艺术作品,是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来应用的。板书体现一节课学习内容的要点和知识结构,但本节课几乎无板书。另外,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展示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不足。但总体来说,这节课从设计到实施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