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向荣:例谈历史教学要关注现实问题

(2018-07-29 23:21:33)
标签:

中印洞朗对峙事件

历史教育目的

分类: 博主教育教学及校本课程集
刘向荣:例谈历史教学要关注现实问题

作者:刘向荣(南京市宁海分校)  来源:两宁两京的博客


       去年(2017年)中印洞朗对峙事件全球瞩目,其实,如果“回到过去”历史地看问题,此次对峙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其原因何在? 翻开2005年以前出版的中国地图,我们发现中国的邻国其实共有15个(2005年之后变为14个),其中中国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一带与中国领土接壤的邻国除印度、尼泊尔和不丹外,还有一个与中国洞朗地区直接接壤的国家——锡金国。因锡金国的存在,中印历史上其实在今天的锡金段本没有领土接壤,因而中印双方其实在该段是不可能直接对峙的。

       锡金古称哲孟雄,它位于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历史上属于中国西藏地区管辖,至有清一代又为中国藩属国,19世纪后期(1890年)英国侵略中国西藏,迫使清政府签署《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又称《哲孟雄条约》),锡金完全脱离中国,沦为英国的“保护国”,锡金从中国领土上消失。尽管如此,根据该条约划定的中国西藏地方与英属哲孟雄的边界,明确规定了今天的洞朗地区位于中国一侧,是无可争议的中国领土。

       随着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锡金获得独立。但与此同时,1947年独立后的印度继承英国殖民遗产衣钵,不仅在中印东段地区侵占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制造的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藏南地区,而且还将势面力渗透进锡金王国(1950年锡金成为印度的被保护国),乃至最终于1975年吞并锡金(1973年,印度派军队进入锡金,要强行把锡金并入印度,锡金不同意,向中国求援,希望中国伸出援手,加入中国。由于担心苏美两国认为中国搞扩张而加以反对,中国没有接受锡金加入中国的请求。锡金求助不成,面对印度的欺凌,1974年,锡金“民族党”悬挂中国国旗,单方面宣布加入中国领土,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宣布一切外交事务交付中国,但中国的“锡金行政区”仅仅存在了短短3小时,就被印军占领。1975年,印度软禁锡金国王,逼锡金举行全民公决,“自愿加入印度”,锡金成为印度的一个邦,不再成为中国的一个邻国。面对印度对中国锡金的兼并,处于“文革”中的中国最初只能郑重强烈谴责和抗议,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吞并。2005年中印达成协议,印度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也承认西藏属于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中国对锡金属于印度的既成事实予以承认),印度今天所谓的锡金段才与中国洞朗地区相接壤。

       由是观之,锡金历史上是中国领土,后来虽然独立但仍然是中国藩属国,即便后来最终脱离中国而独立,但仍然是与中国领土相接壤的邻国。基于此,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哪种情况,属于中国领土的洞朗地区位于中国、锡金和不丹三国交界处,它与现代印度完全不接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中印在洞朗地区没有交集,印度挑起中印洞朗对峙事件就毫无道理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能看多远和多透,现在和未来就能看多远。通过以上对锡金历史的叙述,我们知道所谓中印洞朗对峙事件的是非曲直和真相了。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统编初中历史教材重视祖国疆域版图的叙述,强调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印边界锡金段是中印双方共同承认并已被遵守了100多年的已定边界,洞朗地区属于西藏,与印度不存在任何争议)。有其特定地理位置和时间发展变迁的祖国疆域属于历史教学的时空观念范畴,西藏自元朝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管辖以来为中国固有领土属于历史教学的家国情怀的范畴。显然,看似与中学历史教学无关紧要的中印洞朗对峙事件实际不仅是中印之间的国家大事,但其实也是引起有关中学历史教育目的是什么的历史教学问题。
        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面对发生在当下的重大事件,从中印洞朗对峙事件和部编教材的目的看,中学历史教学显然要超越考试和分数这样功利的目的,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上,唯有如此,中学历史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人生和国家现在的建设。

草于2018年7月29日晚

改于2018年7月30日晨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715/2cedf8f8c41642b4a244d3d1a16bbed8_th.png

刘向荣:例谈历史教学要关注现实问题



刘向荣:例谈历史教学要关注现实问题




刘向荣:例谈历史教学要关注现实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