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维: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梳理

(2018-06-27 16:38:05)
标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单元梳理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余维: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梳理

作者:余维(南京外国语学校)   来源:人教网

http://www.pep.com.cn/czls/bbbczls/bbczlswd/201711/t20171101_1920395.shtml

本单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这段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至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之前。

  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西晋有五十多年的短期统一外,大部分时间国家是处于多个政治分治、战事不休的状态。然而,也正是在这种交往与冲突交织不断的情况下,民族交往、交融也在进一步发展,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南迁的汉人又将中原文化推进到南方,促进了江南的社会发展。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交融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中华文化也在此时有了重要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看上去纷繁复杂,政权分立,更迭频繁。但无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内容上的选取,还是统编教材对课程结构的重新调整,都突显了两个明显的时代特征,分别为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民族不断交融和发展。所以本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课程安排上保留主题教学的特征外,更加突出历史发展的线索,注重时序性。增加朝代更迭的概括描述,如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南朝时期。突出主干知识,阶段特征更加明显,并增加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如:北方各族的内迁,北魏政治,这些都能帮助学生直观而深刻地对历史进行解读,对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有很大帮助。第四单元共有5课。这5课分别为:第16课《三国鼎立》是这一时期“政权分立”的形成,第17、18、19三课在讲述政权更迭脉络发展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第20课又从文化层面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封建国家分裂、各民族大交融、北方经济发展以及江南经济的开发,这些在客观上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本单元第16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时期是中国从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走向局部统一的历史阶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关键是赤壁之战。

  第17课的知识点包括西晋的短暂统一,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地区,以及知识拓展中的十六国至北朝更替。

  第18课的知识点为东晋南朝历史的更替,中原地区的部分汉族迁徙到江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辨析明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即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的部分汉族迁徙到江南,随着汉人南迁,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第19课中,淝水之战进一步确定了早已存在的南北对峙局面,之后南北继续分别发展。北魏孝文帝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流,积极进行了改革,这既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也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20课涉及科技文化的内容,特别列举祖冲之的数学成就;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等相关知识点。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三点建议:一、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二、紧扣单元主题,理清教学主线;三挖掘课本材料、构建教学平台。

  一、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共有三个子目,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个子目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也是包含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晋建立,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其中第二子目八王之乱包含于第一子目之中,属于西晋的统一和统治。而北方各族的内迁在历史发展时间轴上随着西晋的建立、统一、发展、灭亡而持续进行。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共有三个子目: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更替与政治局面的变化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将本课前两个子目整合在一起为东晋南朝等政权的更迭,以历史时间先后为序,更能帮助学生增强时空概念,本课讲授建议分为两大子目:即东晋南朝更迭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在东晋南朝更迭的时空背景下,与学生一起探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应该为:

  淝水之战以后,南北继续分别发展。后来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进行了改革,其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

  魏晋以来,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汉族的南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愈加深入,从吃穿住行到思想文化,民族交融渐成趋势。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呈现三个子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和雕塑方面的成就,三个子目分别是同一历史背景下不同方面的展示。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在动荡中继续延续和发展,创造了璀璨的科技文化。

  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感兴趣且说不尽的人物和故事,仔细引导,把握主线,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二、紧扣单元主题、理清教学主线。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明确,一是政权分立,二是民族融合。

  在示范课的展示中,授课教师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史实时,通过各种图示或时间轴向学生展示了历史的变化过程,主线清晰,图示明了,紧扣政权分立的单元主题,同时向学生徐徐展开了历史变迁的脉络主线。

  与此同时北方民族内迁;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江南地区的开发;科技与文化继承与发展。

  在这样一条教学主线的牵引下,授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教学环节,如介绍前秦皇帝任用汉人王猛为相、仿照中原的统治方式、优待百姓、学习汉文化。北魏孝文帝紧随时代主流,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北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出现了这么多精妙的书法作品,说明了什么?这些无不在回应本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民族融合不断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晋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挖掘课本材料、构建教学平台。

  新编教材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格式各样的栏目和丰富多彩的图片,全方位地落实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以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严谨科学的历史教科书,实现了教本和学本的结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资源,尽可能多地将课本资源应用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地图演示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第16课中的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中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还有第19中的东晋前秦形势图,可以看出老师们在设计课例时,都有意识地挖掘了地图直观、示意性强的特点,增强了学生的时空概念。

  教科书各板块相辅相成,各施其职,分工合作。正文是核心,导言与辅助栏目(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以及大事年表,共同构成有机整体。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补给材料,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才是最佳的做法。因为有些材料的补充和再生成,是可以达到给学生知识及时补偿的效果。如第17课中知识拓展部分的有关十六国北朝政权更替,授课教师不仅向学生补充讲解,同时还以图示的方式配合进行,一目了然,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另外每一课中的《材料研读》是大家关注的一个栏目。趣味性、导读性强。

  新编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授课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并将此充分运用,在历史教学中搭建出更多师生教学互动的平台。除了地图、史料研读外,其实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史事也是令学生感兴趣的。如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祖逖的“闻鸡起舞”意志品质;还有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祖冲之等等。这些有趣的历史人物史事伴随学生历史学习,这对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格外生动!

  教学设计应该是无止境的,是灵动而富有热情的。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借统编教材这缕春风,洋溢于历史教学中,找到动力,找到乐趣。

  为了让各位教师获取更多的教学素材,更好地落实教学活动,现推荐一批优秀的教学资源,如下:

  (1)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魏晋南北朝史》中华书局2009年1月版

  (2)佟春燕著:《唯美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古人生活剪影》学林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版

  (4)沈伯俊:《沈伯俊说三国》中华书局2006年3月版

  (5)视频中央电视台:《中国通史》

  (6)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中华书局2009年1月版

  (7)《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

  (8)白寿彝,《中国简明通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