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向荣: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启发式教学

(2018-05-18 16:22:28)
标签:

朱元璋强化皇权

启发式教学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

分类: 博主教育教学及校本课程集

刘向荣: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启发式教学

 

作者:刘向荣(南京市宁海分校)  来源:两宁两京的博客

 

 教师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建立明朝。为了强化皇权,巩固统治,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改革。请大家阅读教材,从政治(侧重行政)、军事和思想等方面思考,看看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众生:阅读教材,进行思考。

教师:让我们先来看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皇权,朱元璋首先从地方机构改革着手,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学生: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教师:行中书省是哪个朝代开始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

学生:元朝设置的。

教师:行中书省是元朝行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的行省制是我国继秦汉郡县制之后又一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它是我国省级行政单位设置的开始,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一直影响到我国今天省级行政区划。这么有效的制度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呢?

学生:行省长官权力太大了,防碍了中央集权。

教师:原来如此。“三司”是哪“三司”?为什么设立”三司“有利于中央集权?

学生1:(阅读教材答出)“三司”是掌管民政和财政的布政使司,掌管司法的按察使司和掌管军务的都指挥使司。

学生2:(阅读教材答出)因为”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使得原来行省的权力分散了。

学生3:还有”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

教师:对!原来行省长官集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于一身,权力很大,防碍了皇权和中央集权。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于中央的“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其长官由中央任命,向中央负责,大权统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朱元璋的改革虽然从地方改革着手,但他更关注中央机构的改革。特别是借丞相胡惟庸谋反事件,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他的改革力度更大,他是如何改革的?

学生:(阅读教材答出)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 ,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教师:丞相制度何时出现?

学生:秦始皇建立秦朝后。

教师:丞相又称为宰相,其实,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纷纷建立起来。但直到秦朝时,随着秦始皇在皇帝之下,设置中央政权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制度才得以正式建立,宰相的正式官名才为丞相。说起丞相来,大家知道丞相的权力大不大?       

学生:很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教师:对!丞相有专门的丞相府,丞相府下设很多办事机构。这些机构的长官先对丞相负责,最后再由丞相向皇帝负责。丞相开衙建府,起居八座,权力很大。如果是像诸葛亮这样的贤明丞相,那自然没问题,但如果是像唐朝的李林甫、杨国忠等这样的奸相,那就会威胁皇权。

为此,历朝历代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但实际上又担心宰相的位高权重,危及自身的权力。为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西汉汉武帝时,开始重用身边的侍从和秘书,设置尚书令、侍中等“中朝”官职,削弱相权。想一想,到隋唐时期,又实行什么制度解决这一问题的?

学生:三省六部制。

教师:三公九卿制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比较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位高权重,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三省六部制则由于三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左右仆射都是当然的宰相(尚书省的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曾经担任过,无人敢任,到唐朝时故以副长官尚书左右仆射实际参与政事),原来相对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相互制约,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教师:到宋朝时如何进一步限制相权加强皇权的?

学生:(根据教材答出)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教师:具体措施如何?

学生:(根据教材答出)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设置了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对!宋朝的最高行政机构成为中书门下,中书门下的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但为限制相权加强皇权,宋太祖赵匡胤在中书门下宰相之下又增设了参知政事若干人做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另外还设置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

教师:元朝宰相制度如何?

学生:(根据教材答出)设置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物,宰相下设立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教师:尽管元朝设置枢密院负责全国军务,设置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但中书省还是中央的中枢决策机构,中书省的长官是当然的宰相,权力仍然很大。特别是到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极大地削弱了皇权。

明朝初年,沿用元制,同样设置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但基于以往宰相权力过大防碍皇权的行使,所以朱元璋借口借胡惟庸谋反案,最终撤消了中书省,正式废除了丞相制度,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制度从此寿终正寝了。丞相的废除意味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从体制上确保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当然,丞相被废除后,朱元璋日理万机,太忙了,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到明成祖时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但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到了清朝沿用明制,仍然设置内阁,但随着雍正帝设置设军机处,内阁位高职虚,成为闲职,军机大臣又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殿阁大学士(后称为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是真正的宰相吗?当然不是了。无论是内阁大学士还是军机大臣,他们都没有正式的宰相名份,他们有官无吏,没有专门的丞相府和专门的办事机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皇帝临时任命的,完全听命于皇帝,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皇帝常常改变宰相的名称和权责,其目的是为了方便皇帝施政,加强皇权)。

结论:1、明太祖撤消中书省,废除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朱元璋废除丞相并由六部对皇帝直接负责是明朝皇权加强的重要表现。

2、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和中书省、设置内阁和军机处,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化的规律是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却不断削弱。

 

2018518日下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