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六艺”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六艺”教育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因材施教思想的具体体现。但近些年来,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对人才认识的偏差,“应试教育”成为了主导,即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试教育”已偏离了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谐社会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就是要在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基础上发展人的个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个体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认为未来教育的发展应该更多的关注人的个性,这可为我国当前大力推广的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纵观历史和现实,无论是周代倡导的“六艺”教育,还是今天的多元智能思想,实质是殊路同归,古今皆同,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即德才兼备,文武兼顾。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六艺教育 比较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所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势在必行。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使个体能够解决问题或产生符合特定文化背景要求的成果的一个或一组能力。”他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人至少有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人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多元化的观点,也即承认存在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认知能力,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比大多数因素理论包含了更丰富的智力概念。而且,来自不同方面的证据可以表明,所有7种智力都确实存在。
人类个体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各自的强项和弱项也不相同。但另一方面心理测量学却提出了相反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叫做智能的特征;智能是不可改变的;心理测量学家能够说出每个人的聪明程度如何。智能就是那些解决问题,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以及迅速有效地学习的能力。儿童在学校中学习的好坏取决于这种能力。智商测验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儿童在学校的成绩,但在预言他们走出学校后的实际工作情况时却无能为力。当你一旦离开学校,是否仍然能有良好的表现,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你是否拥有和能否运用除此之外的一些智能。
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实际上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它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
对人的智力评估应该比现在更广泛、更宽松,应少花些时间将人分成不同的等级,而多花些时间帮助他们。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二、六艺教育思想概述
六艺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这“乡三物”其中之一即为“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⑴六艺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在夏商之时,已有六艺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并不完善,到了周代,六艺的内容才确定下来。
六艺教育是以礼为首的。礼由祭祀天地祖先的仪式而至宗法等级制度,终成为人们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是统治者治国之纲纪与根本;乐配合礼,不仅指音乐,也包括诗歌与舞蹈。在我国古代,乐不仅仅是悦耳舒心的工具,更是感化教育人的良方;射是射箭,在园囿中作为习武,在学宫中则是行礼;御是驾车,在古代的战争中,不熟练的驾驭战车是绝对不行的;书指认字写字;数指算术。书、数为才智之基础,治事之工具。由此看来,周代的六艺教育是以礼为首,包含有德、智、体、美的完整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是直接服务于周代统治者“安邦定国”的社会发展需求的,周代的统治者为适应严峻的形势,制定和实施了德才兼备,文武兼顾的“六艺”教育,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明智和科学的,其作用和价值在当时确实是不可估量的。正以为这样,“六艺”便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其后,由孔子所开辟的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儒家教育仍然秉承六艺教育的思想原则。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主张教育内容必须要有层次性,同时,孔子还认为人的兴趣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他强调教育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智力状况和兴趣特点而实行的差异化教学。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课程内容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并兼顾了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儒家教育既着眼于培养人成为君子,也是为了社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实际是将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与改良依托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这是不择不扣的素质教育理念。(2)
“六艺”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完全是因为“六艺”本身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它适应于当时社会的发展,服务当时的政治,是统治者培养人才、治国安邦的法宝。
三、比较研究
(一)学生观的比较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这7种智能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都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具有特点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人怎样聪明,以及在哪一方面聪明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应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的期望,并乐于从各个角度评价、观察和接触学生,积极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古代六艺教育也承认人的智能是有差异的,主张教育内容必须要有层次性,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二)教学观的比较
加德纳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表明,在完成多种不同的任务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自己的智能优势。而且在智能占优势的领域中,学生往往变得更加自信、情绪情感更积极、参与活动更热心。因此发现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应该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周代的“六艺”教育,其内容是十分全面而系统的,其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明显地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古代六艺教育也认为人的兴趣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强调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同样,因材施教就是孔子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有教无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的论调就反映了这种观点。
四、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是古往今来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育原则,其中的“材”指的就是学生的个性特点或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能领域和优势智能,这得到了20年来神经心理学研究的有力证明,的确存在着不同的智能。那么,学校教育就首先应该能辨别人的多种才能,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差异,指导他们开发特定的智能优势,学校教育应该担负培养人的多种智能并发展每个人的个性的任务。
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式各样的智能和智能组合。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多元智能理论可为我国当前大力推广的素前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考虑到人类智能的多元性以后,我认为未来教育的发展应该更多的关注人的个性,即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二)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主张智能多元其实并非加德纳首创,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应该说创造性的含量并不多。但却在教育实践领域引起极大反响。在美国,上百所学校、不计其数的教师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87年召开关于多元智能的国际研讨会,有22个国家300多人到会,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在我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3)加德纳的理论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它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对陈旧的应试教育话题的颠覆。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应形势的需要、培养出国家急需的人才,以利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多年来,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工作做了很多,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就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而教学结构的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使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有较多的自学和研究的余地。
纵观历史和现实,无论是周代倡导的“六艺”教育,还是今天的多元智能思想,其实是殊路同归,古今皆同,目的只有一个,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即德才兼备,文武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