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2018-03-29 10:12:17)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中国文字博物馆已经参观过多次了,前些日从其网站得知11月15日开始有两大新展,即安阳地区墓志拓片展和博物馆成立五周年精品书画展。本早些参观,然前段时间忙忙碌碌,一拖再拖,直到12月14日。

    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精美青铜器,其实这个“国家级”博物馆中最有分量的文物还是国家文博局调拨的数件青铜器。再次给大家进行展示……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1:馆名为前主席江泽民题写。2014年10月3日,江泽民再次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又题词了。他是走到哪,题词到哪!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2:12月14日为星期天,参观者络绎不绝。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旅游者来安阳后必参观者之一。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3:中国文字博物馆外观金碧辉煌,我感觉太耀眼了,或许古朴淡雅更好一些。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4、图5:广场两边的仿制甲骨。这两片为龟甲!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6、图7:广场两边的仿制甲骨。这两片为兽骨,一般为牛的肩胛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8:俺喜爱的精美青铜器在二楼第二展厅。这个萌物叫“铜觥”,“觥”念作“gōng”,古代青铜器有很多生僻字。觥为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这件文物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复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提到“觥筹交错”这个词,就是酒杯酒筹杂乱摆放着,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的热闹场景。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9:息鼎。您看,这个三足鼎的内部中间是不是有个“息”字?这件可是实物,信阳市文物管理局调拨的,出土于光山县。鼎的用途是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一般为三足两耳,就像这件息鼎。当然还有四足两耳的,如安阳出土的至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鼎也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10:爰爵、爰觚。第一个字读“yuán”,在这一组精美青铜器内都有“爰”字。爰有五个意思:其一、于是;其二、改易,更换;其三、曰,为;其四、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或货币单位。其五、姓。也不知是何意思。爵位古代饮酒器物,一般三足,较为常见。觚读作“gū”,为古代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安阳市博物馆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11:爰簋。簋,读“guǐ“,是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安阳市博物馆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12:爰鼎。这两个字就不用介绍了吧!安阳市博物馆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13:爰壘。罍读作“léi”,是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安阳市博物馆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14:爰斝。斝读作“jiǎ”,斝是古代汉族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为安阳市博物馆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15:人己鼎。耳间内壁有铭文二字形似“人己”,商晚期人己鼎,通高36.8厘米,口径28.5厘米。敛口、方唇、立耳厚重、深腹圜底、柱形足。腹有扉棱6道,口沿下饰龙纹一周,腹饰兽面三个,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中印兽面。为烹饪器。为安阳市博物馆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16:子觯,觯读作“zhì”,它是中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圆腹,侈口,圈足。此觯有铭文“子”,因之称“子觯”。为安阳市博物馆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17:善夫吉父酃。此件为真品,国家文物局调拨。善夫吉父酃(líng)共2件,每件通高37.6厘米,口径15.2厘米,腹深30.4厘米。盖榫和口内壁各有铭文15字,对研究西周历史及“善夫吉父”家族有重要意义。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18:善夫吉父鬲。鬲作为一种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3件善夫吉父鬲,每件通高12厘米,口径16.7厘米,腹深6.8厘米,系西周晚期标准器,这3件鬲保存完好,各有铭文17字,对研究周朝青铜器及生活礼仪具有重要价值。 为国家文物局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19:太师虘簋。共70字,记载周王十二年正月既望甲午日,赏赐太师虘的史实,对研究西周晚期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这件太师虘簋通高18.7厘米,口径21.5厘米,腹深9.7厘米,足径23厘米,重10千克,形制特殊,甚为少见。据悉,完整的太师虘簋应为一组4件,目前,4件太师虘簋已全部现世,另外3件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崇源公司。 为国家文物局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20:伯梁其盨。盨是汉族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此盨高19.5厘米,腹深10厘米,盨是古代食器。长方形的伯梁其盨,两端有兽首耳,圆足正背面有壶门形缺,盖上有四个云朵形扉;盨盖内和器内铸有铭文:“白(伯)梁其作旅盨,用享用孝,用眉寿多福,畯臣天子万年唯极,子子孙孙永宝用”。此件为真品,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国家文物局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21:环带纹铜壶。共1件,高54.5厘米,口径17厘米,腹深41.6厘米。壶形制,纹饰属西周晚期典型器制,形体壮美,无铭文,保存状态好。此壶盖捉手内有卷曲鸟纹,衬云雷纹地,器身饰三层波带纹,圈足饰斜角云纹,非常规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为真品,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任家村,国家文物局调拨本馆。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22:盠驹尊(复制)。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李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不是感觉这个小马驹很萌啊?!此尊有盖,腹侧饰圆涡纹,胸部有94字,盖内有铭文11字。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23:长子口鼎。腹内壁内有铭文“长子口”三字,出土于河南鹿邑太清宫,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拨至本馆。此鼎立耳折沿,浅腹分裆,柱足内侧有两道范线,平盖中有环形钮。盖上饰斜角雷纹带,腹饰云雷纹填底的外卷角兽面纹。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24:父辛爵。有铭文“父辛”二字,由河南博物院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25:平夜君成戈。戈为古代的一种曲头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出土于新蔡县葛陵楚墓,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拨,战国时期青铜戈。平夜君成”,“平夜”是封地,“君”是封号,“成”是人名。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26:铜戈。东周文物,有铭文“元乔”二字。为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27:曾子甗。甗读作“yǎn”,分为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春秋时期文物,河南博物院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28:左为郑右库矛,右为十六年郑令戈。战国时期文物,1971年出土于新郑,河南博物院调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转载]随拍:中国文字博物馆(精美青铜器)

图29:贾伯壶,通高48厘米(身高40.5厘米)、腹径30厘米的贾伯壶,壶盖外侧铸有铭文八行33字。该壶成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征集到的最珍贵的文物。

图30:曾仲斿父壶,盖内与壶内壁均有铭文12字,为曾仲斿父作器。盖身上宽下窄,下有子口以纳入壶体中,上有波带“莲瓣”状捉手(共有10个波带),盖面中空。此物为复制品,原物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您看,上面哪只壶更漂亮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