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四期:陕西历史博物馆
《国家宝藏》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自己对文博很感兴趣,因之这一节目不容错过,也推荐众友。
2017年12月24日,《国家宝藏》第四期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推荐的三件国宝:《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杜虎符》、《阙楼仪仗图》。
第一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前世传奇由马苏主演,今生故事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讲解何家村窖藏发掘。
![[转载]《国家宝藏》第四期:陕西历史博物馆 [转载]《国家宝藏》第四期:陕西历史博物馆](//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唐代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第二件:《杜虎符》。1973年,西安南郊杜城村附近一位农民犁地时发现了一枚形似虎的秦国兵符,即我们要认识的这件“杜虎符”。杜虎符为左半符,虎作行走状,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共40字,字体为小篆,内容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但遇上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会君王的右符。铭文反映出秦以“右”为尊,秦国的军权高度集中,凡征调50人以上的兵士必须经国君认可。前世传奇由陕西人刘奕君主演,今生故事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胜利讲解信息安全。
![[转载]《国家宝藏》第四期:陕西历史博物馆 [转载]《国家宝藏》第四期:陕西历史博物馆](//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战国
《杜虎符》
第三件:《阙楼仪仗图》。1971年出土于乾县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墓道东西两侧绘制有两幅阙楼图,阙楼是宫门前的标志性建筑。它由高到低共分三层,表明此阙楼为三出阙,这超出了太子本应使用二重阙的标准,显然是由于“号墓为陵”而使用了皇帝的阙楼规格。在三出阙之后是一座角楼,与侧面的城墙相连。唐代的城墙为夯土筑成,城墙上“凸”字形的建筑称为“马面”,是城墙上的防御工事。画面颜色以赭色(艳红色)为主,绿色为辅,红、黄、青色点缀其间,体现了盛唐时期绘画技巧的高超水平。前世传奇由郭涛主演,今生故事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修复团队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分别讲述壁画修复过程和建筑艺术。
![[转载]《国家宝藏》第四期:陕西历史博物馆 [转载]《国家宝藏》第四期:陕西历史博物馆](//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唐代
《阙楼仪仗图》
陕西历史博物馆从170万件馆藏中挑选出这三件文物,是因为它们充分体现了陕西在古代中国王朝社会由发展到鼎盛历程中的核心地位。杜虎符承载了秦人和当时华夏文明独步天下的军事智慧和缜密的周详的国家动员机制,它们铸造了秦汉时期阳刚威武厚重深沉的民族品格,预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昭昭天命。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和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则从不同的方面再现了海纳百川、开放自信的盛唐气象,一方面是皇家生活的高贵雍容,一方面则是唐朝面向世界、万国来朝的场景再现。这三件文物,一头一尾,起点是秦风的感慨悲壮,终曲是唐韵的博大深邃,同时也是两个伟大时代留给后人最直观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我们曾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未来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