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更名为“后母戊鼎”(图)

(2018-03-29 10:00:04)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更名为“后母戊鼎”(图)

 

[转载]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更名为“后母戊鼎”(图)

一直被称“司母戊鼎”更名“后母戊鼎”

 

    2011年3月底,位于国博新馆三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据悉,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变对这件青铜器的名称提出了新的考释,但因中小学课本的广泛宣传,它的原名流传更为广泛。

 

[转载]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更名为“后母戊鼎”(图)

资料图片:这是位于安阳市北郊武官村的司母戊鼎出土地(2005年11月29日摄)。

 

[转载]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更名为“后母戊鼎”(图)

 

    资料图片:2005年9月19日,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者、保护者,85岁高龄的吴培文(前)老人在观看方鼎。当日,“司母戊大方鼎故里展”迎接仪式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举行。

 

    “司(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的青铜器,是1939年3月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村民发现的。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后被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现在的南京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后,司(后)母戊方鼎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其外形被博物馆定为馆徽标志,并成为镇馆之宝。

 

    传奇经历

 

    司(后)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值1948年夏,该鼎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可见受重视程度之高。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网友热议:国宝姓“司”还是姓“后”? 

 

    近日,央视《新闻30分》主播在播报一条文物新闻时,将“司母戊鼎”念成“后母戊鼎”。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小学课本里都有介绍的国宝究竟姓司还是姓后? 

 

[转载]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更名为“后母戊鼎”(图)
鼎文

 

[转载]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更名为“后母戊鼎”(图)
“后母戊鼎”内铭文拓片

 

    针对网友质疑,该栏目在官方微博中回应称,主播没有读错。 

 

    随后,记者登录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发现,早在去年12月18日国博就曾作出回应。 

 

    网站上介绍,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 

 

    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流传更为广泛。 

 

    在官网的藏品介绍中,名为“后母戊鼎”的青铜大方鼎确为教科书上的“司母戊鼎”。

 

[转载]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更名为“后母戊鼎”(图)

资料图片:游客在殷墟博物馆参观司母戊大方鼎(2005年10月摄)

 

    国博回应:国宝搬新家后将更名 

 

    学术界对这件青铜鼎是“司”是“后”的争议已经持续多年,由于后母戊鼎的名气远远没有司母戊鼎的名气大,所以一直难以改名。

 

    对此,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件国宝将入住国博青铜厅,入住“新家”的同时,它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展品的标牌和解说词都将改为“后母戊鼎”。

 

    3月底,青铜厅开展后,市民参观后母戊鼎时,会发现这件国博的镇馆之宝的标牌已经不再叫“司母戊鼎”。

 

[转载]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更名为“后母戊鼎”(图)

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司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旧说认为其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已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

 

  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