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荣:教育部统编历史教材“百家争鸣”主要学派观点及相互影响
(2017-11-07 18:00:05)
标签:
百家争鸣主要学派观点相互影响 |
分类: 博主教育教学及校本课程集 |
刘向荣:教育部统编历史教材“百家争鸣”主要学派观点及相互影响
作者:刘向荣(南京市宁海分校) 来源:两宁两京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5e6900102yu8c.html
教育部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主要思想。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这场思想大解放运动中,“诸子百家”思想家们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进行“争鸣”时,他们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既互相辩驳,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在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时,教师往往只是列出表格(如下图),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填写出这些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即可,其实诸子百家的思想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还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搞清楚这些思想家主要思想的不同之处及其相互联系。
学派 |
代表人物 |
主要思想 |
墨家 |
墨子 |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
儒家 |
孟子 |
仁政,民贵君轻 |
荀子 |
礼治 |
|
道家 |
庄子 |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
法家 |
韩非 |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中间部分暂且略。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诸子百家”的思想之间是有联系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通过表格引导学生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又要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诸子百家”思想的不同之处和相互联系。战国时期蔚为大观的“百家争鸣”其含义不仅是各学派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而且是各学派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只有掌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相互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以及他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取长补短的。
2017年11月7日下班后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