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薛永武:孔子的由错知人与对“闻道”的高度重视

(2017-11-03 08:52:15)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孔子认为,可以由错知人。不仅如此,孔子还把“闻道”看作比人的生命还要珍贵,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集中反映了孔子的真理观。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犯什么样的错误,就说明他是什么样的人。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评析】

据杨伯峻《论语译注》考证,“斯知仁矣”中的“仁”,同“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在于犯错误的人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批评人们犯的错误,而且更需要找出犯错误的原因。由此进而推论我们对一个人的考核或评价,应该知过观人,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既要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又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在孔子看来,“道”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可见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而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是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当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就是根据孔子“朝闻道”而起的。在市场经济与道德滑坡的环境下,我们重温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名言,深感人生在世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可以设想:一个人如果能够有这样一种探索真理的精神,难道还会成为“大老虎”吗?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孔子认为,士应该志于道,一个知识分子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孔子这句话很深刻,他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的本质在于追求“道”,即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不能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追去吃喝住穿等生活琐事。在这方面,当下的知识分子应该从孔子这里获得获得启迪。无论是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还是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等教育工作者,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在主观上就不能以追求物质利益为最高的价值取向,因此,也就不应该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而是应该以科学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己任,集中时间和精力做好本职工作。但是,从客观上来看,政府和社会应该为知识分子们提供一种比较体面的生活、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尽可能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和其他条件,更不能让知识分子们为了生计和生老病死而发愁。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厚此薄彼,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孔子这里要求君子处理问题要“义之与比。”在孔子看来,君子具有高尚人格,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对事不对人,按照义理来处理各种问题。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里想着道德,小人心里想的是乡土;君子重视法度,小人关注的是恩惠。”

    【评析】

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处理问题注重法度和原则性,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关注小恩小惠等物质利益。孔子认为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实际上,君子与小人确实有很多区别。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很多方面,君子与小人所思所想差别很大,甚至截然相反。由此可见,我们从一个人关心什么性质的问题,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了。

【原文】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评析】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依据个人利益而做事情,只考虑个人得失,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

孔子这里的利益观是非常正确的。在孔子看来,任何人做事情都不能只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应该顾及他人的利益,否则,就必然招致人们的怨恨。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人都不希望与那些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人打交道,更不愿意与这样的人交朋友。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放于利而行”的人必然失道寡助,众叛亲离,最终不亦悲乎!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