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薛永武:孔子论“里仁为美”与“志于仁”
(2017-11-03 08:51:36)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里仁篇包括26章,内容主要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孔子这段话言简意深,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哲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开发理论。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这句话是说,为人处世,应该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自觉接受好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其中人文环境尤为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确实是非常深刻的人生至理。从中国历史传统来看,重视居住的人文环境,慎重交友,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朋友,你愿意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吗?
孔子这段话非常深刻揭示了仁与智的关系。“不可以久处约”中的“约”,这里是指穷困、困窘。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孔子的意思是说凡是仁德之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应该长久地沉溺于安乐。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一定是从内心里认同并安于仁德的;而有智慧的人虽然也会认同仁,但行仁却是为了获得利益。
把孔子这段话用于今天,这段话启示我们: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安贫乐道,不应该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的快乐,但政府也不应该长期让知识分子处于贫穷状态。另外,大学也不应该培养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似乎与孔子所说的“知者”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非常重视做人。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具有了仁德,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而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
实际上,孔子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现在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比能力重要。我们80年代以前,人才培养注重又红又专;现在人才理论强调德才兼备。无论是又红又专还是德才兼备,一个共同点就是二者都重视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