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论“绘事后素”与礼的规定
(2017-11-02 16:51:43)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绘事后素”涉及孔子的美学思想;他对待周礼的若干谈论,既有局限性,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要素。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实际上,孔子主张对周礼的尊重和维护,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来看,一些诸侯违背礼仪规范,客观上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往往是通过对已有的秩序的“破坏”而才能逐渐形成新的社会规范。
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角度来看,孔子这里虽然谈的是祭祀的规定,但对于我们了解社会治理却有启发意义。可以设想,人们如果懂得祭祀的内在义理,就有可能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了解治理社会的一般规律。
【原文】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庄子曾经说过,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孔子也认为,祭祖和祭神都要虔诚,心里要装着祖先和神灵,而不能单纯搞形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