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薛永武:国学智慧——从“思无邪”看诗歌的纯正

(2017-11-02 16:46:39)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放眼中外文学史,历代历朝几乎都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郎吉弩斯都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而古罗马诗人兼批评家贺拉斯则直接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孔子则直接提出了诗三百“思无邪”的价值判断,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诗教传统。
   【原文】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这里说的“诗三百”,是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共收录305首诗。孔子这里说“诗三百”,言其整数概之。这里的“思”是指《诗经》的内容和思想;“无邪”是指诗歌内容和思想的纯正无邪。
   孔子时代非常注重青少年对《诗经》的学习,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也就是说,《诗经》内容健康,具有“思无邪”的特点,不但能够使读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而且也能够使人学会人际交往。
   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评价,深刻影响了我国儒家对文以载道的高度重视。明代于慎行认为“学术不可不纯也,关乎心术;文体不可不正也,关乎政体”(《谷山笔尘》卷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4页);钱谦益《纯诗集序》:“夫文章者,天地之元气也。忠臣志士之文章,与日月争光,与天地俱磨灭”;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张谦宜《絸斋论文》第一卷认为“文品以人品为本。”康熙评价朱熹“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正气、宇宙之大道。”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文品与人品,注重文章的道德教化。
   文学是时代和民族精神的感性显现和审美显现,只有具备“思无邪”的品格,作家才能给广大读者奉献健康的精神食粮。文学创作虽然是作家的谋生的职业,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家的创作理所当然应该具有“思无邪”的文品。从“思无邪”推及到文以载道,尽管“道”的内容不能仅仅是说教,其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无论怎样与时俱进,文学
的内容都应该是健康积极的,都应该体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