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几种史观的主要观点

(2016-11-28 17:23:30)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几种史观的主要观点

1.文明史观

★主要观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3)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4)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

2.现代化史观

★主要观点

1)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2)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3)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3.全球史观

★主要观点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整体史观

布鲁代尔认为,要克服对历史的平面观点。历史不是照片,而是立体画。布鲁代尔还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理论,“总体历史”可以分为若干系统,其中有四个系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是最值得研究的。每个系统本身又可以分为若干子系统,这样可以无止境地分下去。

1要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2)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3)西方国家提出的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五大社会问题构成了历史应关注的五大重要内容。

5.生态史观

★主要观点

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放大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由日本学者梅倬忠夫倡导。1957年他在《文明的生态史观》一文中指出,生态学的演替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归纳出了动植物自然共同体的历史规律,人类共同体的历史不是也同样可以用演替理论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总结出其规律吗。作者认为由种种人类生态学现象的现存在,是能够再进一步上升提炼为哲学观念的。这一观点如果能够成立,就可以建立起一种能够说明历史演变规律的历史观,生态学的历史观。梅氏试图将世界划分为两类地区,然后从生态条件的差异解释其文明发展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据称,生态史观在日本学术界被誉为战后各国思想界相继提出的最重要的世界史模式之一。实际上,就其基本观点来看,只是传统的地理环境学说的继续,有着明显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

许多历史学家把古文明衰亡的原因归咎于战争和统治者的荒淫,而很少注意到支撑文明的生态环境。文明的生态史观认为,战争不可能把一个辉煌的文明全部毁灭,真正使一个辉煌的古文明彻底消亡的原因,是支撑这个文明的自然资源的彻底破坏。当然,战争和其他方面的诸多因素,可以加速支撑文明的自然资源的耗尽。人类创造的农业文明使地球上出现了一个个辉煌灿烂的古文明,由于古代人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认识环境与其支撑的文明之间的关系,古巴比伦文明、地中海的米诺斯文明、腓尼基文明、玛雅文明、撒哈拉文明等,一个个随着人类早期农业对土地的不合理的利用,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学的原因最终消亡了,那里原来充满绿色底蕴的土地变成了黄色的沙漠。古文明的兴衰证明,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古文明的衰亡还证明,某一地区的社会文化与环境组成一个具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中,人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应新的环境,这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变化了的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历史证明,古文明的衰亡往往发生在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较为简单、文化比较单一、文化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

  透过文明的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这迫使人类必须创造新的文化来挽救支撑人类文明的环境,这种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文化以促进文化的进化来适应变化的环境。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尖锐化,为了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创造新的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科学发展观

(1) 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2)全面发展,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
3)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
4)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7.唯物史观(或阶级斗争革命史观)

★主要观点

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如政治、法律、哲学、科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是一切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4、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要求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6、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7、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8、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理论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的关系。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6、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

理论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

2、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在阶级社会中和阶级消灭之前,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也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

理论四:阶级、国家、革命、民族

1、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2、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机关,为了维护权力机关,就要征收赋税,按地域而不再以血缘的标志来划分国家统治下的居民;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4、革命的根本问题时政权问题。 

5、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6、落后民族以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最终被后者同化。

理论五:矛盾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4、坚持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从个性之中归纳共性,从共性之中分析个性。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理论六:量变与质变

1、量变就是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

2、质变就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3、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而当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又会引起新的质变。

理论七:否定之否定

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3、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坚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信念。

理论八:认识论

1、历史上的真理,是通过实践的检验;

理论九:评价历史人物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分析制约历史人物活动的因素:(1)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2)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3)分析历史的个人品质。  

3、分阶段去评价每一历史人物。  

4、两点论——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重点论——抓主流;

5、透过现象看本质; 

6、把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地统一起来看问题;

7、个人动机总是从属于阶级和民族的。

8、个人动机与客观效果不一至;

9、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