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评价历史人物要做到“六要”  )

(2016-11-28 17:16:50)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慧眼识英雄-(评价历史人物要做到六要”         

历史活动离不开历史人物,不讲历史人物的历史课肯定是空洞乏味的,死气沉沉的。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作为一名从事历史教育的工作者常常要面对的问题。在新的时期,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去分析、研究和评判历史人物,体现与时俱进时代风貌,也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过程。这里结合自己对历史学科教育与学习的一些体会,谈一下对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是牢牢把握其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依据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通常我们常见的具体标准有:是否完成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发展;是否调整了政治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采取了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的措施;是否反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是否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等。

二、要坚持唯物史观杰出人物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但我们又不能陷入历史决定论,而忽略了历史人物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又应实事求是,重视确凿证据,坚持唯物史观。 如曹操这种人物的出现是当时历史的必然和客观要求,但他个人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却主要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同时,初中历史书对曹操的个人资料介绍不多,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史实从哪获取?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究竟是曹操还是枭雄?历史史实不准确就可能评价不客观、不公正、证据不全就可能有失偏颇。

三、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为例外,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如对毛主席的评价,我们既要看到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卓著功勋,又应正视他在文革中的错误,并且是功大于过,功劳是主要的;又如拿破仑,在民族利益上,他反对外来干涉,保卫法国,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对外又实行侵略扩张,(客观上有利于铲除欧洲封建势力,解放占领地人民的作用),充分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本性。

四、要看其一生主流评价历史人物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功大于过者基本要肯定,过大于功者基本要否定。因为,对于有些历史人物的活动由于所处时代或阶级局限性,他们的活动有的可能推动了历史发展,有益于人民利益,有的可能有害于人民。对这些历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要实事求是评价,要看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主流。如法国伟大的历史人物拿破仑,他多次发动战争,扩张领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和人民利益,但他发动的战争又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防止了封建王朝在法国复辟,还有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措施,特别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颁布的法典,为资产阶级确立了立法规范,因此拿破仑的一生是伟大的。

五、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先写出主要活动,再对这一活动作简单评价。例如,在功绩方面,写出史实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再对其简单评价: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心愿。

六、要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利用各种直观的手段,把历史人物讲,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活生生的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用反衬法在讲述正面人物的同时,对历史上的民族败类,国家的蟊贼、革命的叛徒、反动势力的首恶等的嘴脸和罪孽,进行揭露和有声有色的讲述,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革命正义感;还可以用诗、词、曲、民谣、对联、评论、小说等,用以说明历史人物的活动。如讲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可引用他说的一句话:自古毕责中华,贼夷狄,联独爱之如一。讲戚继光的爱国精神,可引他诗中的两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讲武则天的统治可引郭沫若对她的评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从而使武则天的地位和功绩一目了然。也可以利用重要人物的诞生日、纪念日作人物专题报告等。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要对每个历史人物作一准确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大难事。但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定能在历史人物教学上取得良好成绩。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