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和重要考点解析

(2016-10-26 18:13:03)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考研究及复习资料

依据以往全国卷和海南卷高考真题,古代中国农业方面的高频考点主要是小农经济、均田制、租佃关系普遍化、区域经济、土地兼并等。

    我依据高考真题,结合考纲和四个版本高中教材,归结如下,和朋友们商榷: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世界地位: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历史地位: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也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基础。

3.耕作技术:经历了由刀耕火种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到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精耕细作的演进历程。

4.经营方式(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个体农耕的变化,战国以后小农户个体经济成为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土地制度:经历了由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到(战国以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

土地兼并现象非常普遍,瓦解着自耕农经济,

宋以后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6.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力役的主要承担者,农业税经历了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变化。

7.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历代政权普遍重视水利灌溉事业。

8.农业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二.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表现:

1.不断扩大耕作面积。

2.提高复种指数(间作、套种、轮作)。

3.不断改革农具,提高耕作技术。

4.水利工程的兴修。

5.扩大肥料来源、合理用肥。

6.创造出许多比较科学的育种方法。

7.注意巧用农时。

三.小农经济:

 1.特点: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商鞅变法等以法律形式保护和推广小农经济。

3.作用:

①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                                   具有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精耕                                细作方向发展

②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兵役的重要来源,是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础

③由于生产规模狭小,遇到天灾人祸(战乱、地主官僚豪强盗匪的压迫或掠夺、国家沉重的赋役剥削)极易破产,而且难以实现农业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四.均田制:

1.时间:

北魏孝文帝时期至唐朝中叶

2.内容:

    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定量的租(谷物)、调(布帛)并服徭役兵役。

3.背景:

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农民流亡,到北魏统一北方时,政府掌握了大片无主荒地。

4.目的:

促进土地开发,闲置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生产,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财政,保证力役征发。

5.效果:

①农民得到一定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②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增强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力量;

③在北魏时期还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各族的大融合,也为后来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④并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基本利益,在土地买卖和兼并的冲击下,唐中期以后彻底瓦解。

 

五.土地兼并现象:

1.释义:

贵族、官僚、大地主、大商人通过各种手段占据国有、中小地主或自耕农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的现象。

2.产生的原因:

①官僚地主豪强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或霸占私人良田

②富有的工商业者盈利后买田置地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速其发展(如北宋初)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3.影响:

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自耕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⑤唐宋以来促进国家赋税政策的大调整和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4.解决方案:

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规定占地限额,限制土地买卖,鼓励农民垦荒等

②民众暴动:  提出均田口号

 

六.租佃关系普遍化:

1.释义:

地主把土地租给别人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

土地出租时订立契约,地租以实物为主,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不同,土地出租后地主不再干预生产活动。

2.原因:

宋代土地兼并激烈,

自耕小农衰退。

3.作用: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稳步发展。

 

七.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1.隋至唐前期:租庸调制

均田制下农民每年按人丁缴纳定量的谷物(租)、布帛(调),和以布帛代替服徭役。

2.唐中期:两税法

民户按土地多少交米粟(地税),按人丁和财产多少划户等,交钱(户税)。政府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3.明后期:一条鞭法

把各项税折合成银两统一征收。

4.清朝雍正年间:摊丁入亩

把人丁税折入田亩,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

 

八:经济重点南移

南移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

两晋南北朝(永嘉之乱起):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起):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靖康之难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南移因素:

气候的变迁、环境的变化、人口的迁移、政权的兴替、政局的治乱、技术的传播、外贸交通的变化等

南移的影响:

带动文化重心的南移

(元以来政治中心北移)

南粮北运、大运河的兴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