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参》吴磊工作室专刊文章选登之六:
在游戏中“玩”转初三
深圳市红岭中学石厦校区 何荷花
本人从教多年,过去每当要上复习课时就会皱眉,把以前教过的内容重复一遍,机械、单调、枯燥。在复习课上,看着学生疲倦、暗淡的眼神,我就觉得头疼、泄气。如何上好复习课呢?我一直在思考、摸索。感谢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神舟大地,正是借着这股春风,我的思考与摸索才有了一点点进展;感谢当此春风吹进我们校园时,我刚好带的是初三毕业班,使得我对复习课的思考、摸索有了肥沃的土壤。
长达半年多的复习课,没有新的思路注入教学设计、没有多样的形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没有各种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一节课都会令学生感到乏味与无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只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把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加上小组互帮互助的力量,学生的复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所以我认为,复习课上老师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想尽办法,让课堂变得趣味性浓一点,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接下来,我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玩扑克游戏——激发热情、提高效率、培养竞争意识
课堂玩游戏?那可是学生非常向往的!课堂上玩扑克?这还是课堂吗?当然不会真的让学生打扑克,而只是用几张扑克牌在课堂上需要的环节中进行抽签,抽出即将闪亮登场的“演员”进行“表演”。讲通俗点就是,扑克仅仅是课堂上的小道具,用来提高课堂效率的。下面介绍一下我是怎么用它的。
新课改下一般都实行小组合作,而且各组成员都分了组号,课堂上采用加分减分的形式来进行激励,这样一来,扑克的用处可就大了。我的班上一般是8个小组,每组6人(有一个组5人),所以我选择了不同颜色的有数字1到8和1到6的两组扑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很多时候我只带一组扑克),课堂上随时“玩”一下扑克,抽取学生来“表演”。如课前提问环节,复习课上是经常用的,那问谁呢?是让学生举手回答,还是课前事先设置好?都可以,也都有不足,所以我干脆采用抽签的方式,随手摸一张扑克牌,以此决定几组几号来回答。还别说,这种方式还很有用,因为每个同学都有可能被抽中,所以他们必须认真对待,互相督促,才可能好好表现,不拖本组后腿。
复习课上,难免要做很多习题,为了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我也采用了小组竞争的方式,核算此环节各个小组的正确率情况,然后按惯例给各组加分。为了不增加各组长核算的难度,一般都不会全员参与,而只需要每组的个别成员做代表即可。因此扑克牌也就有了施展的余地——当场抽出该环节各组的几号成为代表。更有意思的是,我经常让上个环节表现优秀的组、或本环节写得最快的同学来洗牌或抽签。呵呵,很多孩子对这样的机会可感兴趣了,好像觉得同学的命运就掌握在他手里一样,自然也就会通过积极表现,争取这样的机会了。
其实,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玩这样的扑克游戏,但有的环节最好不用,让学生举手或老师点名会更好,总之,看情况灵活运用才是。相信试用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这种方法真是又好玩又有效。(没有分组的班也可以采用,就以教室里一竖排为一小组,但必须有奖惩,如隆重表扬、加减作业等,否则实施起来效果会打折扣)
二、写写画画——通过画图来巩固知识
教材中的知识往往与图片紧密结合,这些图片对于理解知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复习课上,可以经常让学生在复习相关知识时,把简易的图画出来,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趣味性,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比如在复习到丝绸之路时,让学生画出丝绸之路的简易图示,突出起点,最远到达地,主要经过地区,注明主要运输货物等即可。还有京杭大运河的图示,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图,三国时期、辽宋夏金时期的对峙图;还有政治制度的图示,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等都可以让学生以写写画画的方式来掌握;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也可以让学生抓住其主要特征,画出头像或漫画。比如有些孩子画鲁迅时突出了他的八字胡……现在的孩子总体素质比较高,加上他们对画图的兴趣,一般都能把图画得有模有样。当然,画图是要占用时间的,所以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只需要他们画简图然后注明相关知识即可。有的较复杂的图示,如新航路开辟图等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或让学生课后完成,总之,视情况而定。
![[转载]《中史参》吴磊工作室专刊文章选登之六:在游戏中“玩”转初三 [转载]《中史参》吴磊工作室专刊文章选登之六:在游戏中“玩”转初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画图,简洁明了,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适用的。(见上图1)
三、画年代尺——理清知识脉络
复习课需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把他们头脑里一盘散沙似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知识脉络。年代尺是把知识串起来的一条很好的主线,让学生通过“画年代尺来形成知识脉络”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中国的古代史,可以按朝代先后画一条年代尺,一侧标朝代,一侧标重要事件。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就可以按重要时间和事件的先后顺序来画年代尺了,世界史也可以分几段年代尺来完成。
我一般让学生画竖式的年代尺,这样有更多的空间填充知识。最后我还要求学生把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近现代史的整理在一个年代尺上,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紧密相连,形成一种全球的历史观,方便学生把每一件历史事件放在人类文明史中考察。
通常,我会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课前先画出某一段年代尺,课堂上再展出较优秀的,然后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同学的补充,让大家课堂订正、补充自己的年代尺,这样学生等于多次整理这段知识,效果更好。另外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中上的学生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得非常好,只需要画简易年代尺,上面标明时间与事件,达到把知识串成线即可;而中下学生则还需要把相关知识点补充上去,这样迫使他们按线索把这些知识点再记一遍,以加深印象。
年代尺在历史课上,很多老师都用过,但是没有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系统的年代尺,效果自然不会突出。只有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形成自己的年代尺,并要求他们课后结合年代尺去复习、整理知识,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清知识脉络的目的。![[转载]《中史参》吴磊工作室专刊文章选登之六:在游戏中“玩”转初三 [转载]《中史参》吴磊工作室专刊文章选登之六:在游戏中“玩”转初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学生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就使用年代尺进行复习,当第一轮结束的时候,一段段的年代尺也就形成了,知识脉络也就出来了。(见上图2)
四、学蜘蛛织网——架构知识体系(见下图3)![[转载]《中史参》吴磊工作室专刊文章选登之六:在游戏中“玩”转初三 [转载]《中史参》吴磊工作室专刊文章选登之六:在游戏中“玩”转初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对复习完的知识只形成脉络是不够的,还必须得构成知识体系才行。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学蜘蛛织网:先帮他们抓一只“蜘蛛”——类似于一个个小专题,要求学生把相关知识织入这张网中。如课堂上,我在黑板中间圈出“英国”,提问学生想起了哪些与英国有关的知识,提示学生要注意思维的层次,要先织出主干,再填充细节。最后引导学生可以从英国的“地理位置”、“
崛起原因”、“政治制度”、“中英关系”等方面(也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织网),把相关的知识织进网中,这样很有特色的一张蜘蛛网就织成了。在这种织网的复习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一个主题为蜘蛛共同织网,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前面画年代尺时,我就开始让学生尝试提取每段历史的关键词——也就是小专题,如中国的近代史,同学们提取出了这些关键词:屈辱史、探索史、国共关系、中日关系等,然后,我会让他们把这些关键词写下来,一个一个的去画蜘蛛网。
五、思维游走——培养思维能力
复习课,老师怎样清扫学生的课堂疲惫?怎样在课堂中途让学生放松又不脱离课堂?我又设计了一个很好玩的游戏:先给学生一个“思维起点”——与本课程有关的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等等,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任思维游走。约两分钟后,让同学们互相说说自己想到哪里了,这样,大家会发现每个人说出来的绝对是不一样的,也许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才觉得很好玩。有时候我会让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借此强调思维的连贯性,不能把毫不相干的事件、人物硬凑在一起。并且还提倡学生边想边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简单写下来,这样可以收上来看看,有必要时还可以适当指导。(见下图4)![[转载]《中史参》吴磊工作室专刊文章选登之六:在游戏中“玩”转初三 [转载]《中史参》吴磊工作室专刊文章选登之六:在游戏中“玩”转初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一般情况,当课堂需要时,我会让学生即兴说个“思维起点”,然后花两三分钟玩玩这个游戏,我也会参与其中。这种复习方法对调节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等都很有好处。
上好复习课,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措施,只要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知识,提升能力,就是好方法,好措施。因此,我想每个热爱教学、热爱思考的老师都有许多自己的好方法。也正如此,在教书育人的这条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除了自己思考和摸索之外,还需要相互交流、彼此学习,才能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