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头条:为什么历史上南方政权总是打不过北方?

(2016-06-23 15:00:22)
标签:

历史上南方政权

打不过北方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今日头条:为什么历史上南方政权总是打不过北方?

  作者:红枫未名(明清史研究团队原创作者)   来源:今日头条

         http://toutiao.com/a6288918497384726785/

中国历史有这么一种现象:南方政权往往被北方政权“南下”吞并,而南方政权就算喊着“北伐”,成功的也没几次。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试着跟着小编一起讨论下比较流行的四种答案,分析下是否如此吧!

第一种答案:有马没马决定了南方总打不过北方

http://p3.pstatp.com/large/7220001c4f2661f18da

这个答案在某些时候确实是事实,比如北宋,因为开国局势就不好,没有占据燕云,又一时大意丢失了西北灵州,于是失去了战马供给,组建不起骑兵军团,于是往往在战争中处于劣势。

但是这个无法解释,为何朱元璋由南方起兵,以步兵为主力的明军却能以步制骑,打得蒙古骑兵找不到北最终统一全国。

http://p1.pstatp.com/large/6d10006fdda7b17f8a5

实际上观察世界历史上的战争,在中世纪确实是骑兵相比步兵占据优势,而距离现代越近,步兵就越强。随着时间的推移,骑兵在军队里的配比不断减少,到了18,19世纪,骑兵在各世界强国军队里都只是步兵的配角,仅仅承担侦察,送信等次要工作。

http://p3.pstatp.com/large/6d00006fbdb8eeabe12

经过严格训练的步兵,在战争中起的作用远大于骑兵,那只把蒙古人赶去沙漠的明军是这样的,那只横扫欧洲的罗马军团也是这样。

所以马并不是北方政权能吞并南方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种答案:性格决定命运:北方彪悍,南方文弱

很多南方人内心也认可这种说法,难道不是吗?没看见连现在黑社会不也是北方那几个省份的比较有名吗?

http://p1.pstatp.com/large/7200001c25040d974c5

但其实这也说不通,历史上各朝各代,南方和北方一样都盛产强兵。对军队而言,士兵的血气之勇和战场上的勇气是两码事。

推翻秦朝统治的刘邦项羽都算是出身于南方楚国的新势力。楚霸王的江东八千子弟也是南方人。

戚继光训练的浙军调到北方服役,在演练时下大雨,北方军队一哄而散,而戚家军三千人站在大雨中岿然不动,命令不取消,从早上站到晚上就寂然无声,北方军才明白,世上居然还有这样的军队。

明朝灭亡,进行了最激烈抵抗的的地方不是东北,不是华北,不是四川,而是通常被认为性格最文弱的江南。

如果这些都还不够,那么到了清朝中期,湖南人更有“中国的普鲁士人”的称号。

所以南方北方人的性格区别并不是古代北方政权征服南方的原因。

第三种答案:地理因素决定南下总比北征简单

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中心转到南方,在南方有更多的粮食和人口,气候也比北方更湿润更适合人类生存,于是军队从北方向南方前进,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粮食和兵员,和金银珠宝。

这刺激北方军队不断南下,就像候鸟要到南方过冬一样符合自然规律,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气候异常的秋冬季也喜欢到南方“寻找过冬食物”。

http://p3.pstatp.com/large/7200001c2510b82ab8b

而反过来则很困难,即使南方军队下决心抢劫北方,也往往发现越朝北走越抢不到什么,大部分的军需物资都需要从遥远的南方一路运输而来,往往所需成本大到王朝无法承担的程度,就像隋朝远征高句丽,前线即使打胜了仗,后勤压力也使得整个国家崩溃。

这种北伐,往往不打比打赢还好。

嗯,看来地理因素确实很重要,他影响了南北战争的结局。这大概也算是古代所说的“天时地利” 吧。

第四种答案:生活方式决定战争成本,战争成本决定战争结局

刚才说过,古代北方是游牧渔猎和农耕混合的生产方式。

http://p2.pstatp.com/large/71e000318c7d9549ab2

游牧和渔猎生产都无法储存太多食品和物资,猎人们和牧人们需要经常迁徙寻找猎物和牧场,猎人们和牧羊人需要的生活技能,很容易转化为军事技能,许多猎人们和牧羊人招进军队不需训练就已经是合格的战士。

而农民则不同,农业生产要求人们定居一地,很多农民一辈子没有去过比县城更远的地方。完全没有长途旅行,骑马或者使用弓箭的能力。把他们训练成合格的士兵需要很长时间。农民虽然可以生产更多粮食,但征召他们参军,却会大幅度降低粮食产量。

http://p3.pstatp.com/large/7230001c51a0ea28a5a

而北方的游牧和渔猎民族则不需要担心这点,他们只需不断进攻,农耕民族储存的粮食就会不断的为他们所用。抢掠行为又进一步提高了农耕民族参与战争的成本。

对农耕民族来说,入伍参军往往是家庭不幸,绝大多数情况下,参军带来的只有危险,而没有什么经济好处,相反还可能让家里损失一个健壮的劳动力。所以“花木兰替父从军”才会被传为美德。

http://p3.pstatp.com/large/7230001c51bf7764dde

相反,作为渔猎民族的建州女真人,每次听说大汗下令去攻打明朝时,都高兴不已,大喊“抢西边去”,兴高采烈的争相参加,战争对他们来说是一门致富发家的生意,可以改变命运从屌丝变成高富帅。所以满洲人在进攻明朝时,总能得到踊跃的内部响应。这不就是一种内部的“人和”吗?

http://p3.pstatp.com/large/6d10006fddc54edf7c5

总结我们上面提到的几种理由,我们可以得出为何历史上北方政权往往能统一南方政权的理由:

首先从天时地利来说,北方政权在向南进攻战时拥有了气候和地理上的优势。从北向南进攻又往往符合北方政权内部的人心向背,这就是人和。

当“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北方政权一边时,我们就目睹到历史上常常见到的北方政权统一全国的现象了。

文/红枫未名(明清史研究团队原创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