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10位国画大师的逸闻趣事之张大千(续)

标签:
转载 |
分类: 艺术世界资料 |
历史上的名人总有很多被有意无意丢弃的“边角料”——逸闻趣事,这些往往能以小见大,钩沉诸多历史的生机和真实。
千佛洞的来源,据考证,在秦苻坚建元二年,由乐到元代,每代都开凿大小不等的洞窟。
约在一千五、六百年前,敦煌是东西交通的要道。莫高窟内,层楼叠殿,吸引了无数僧侣、信士、艺术家、凿洞的工匠等。从北朝到元代的八百多年里,从事壁画、塑像,而使得千佛洞成为先人奉献心灵的圣地。
大千先生观察千佛洞时发现,千佛洞在坐西面东的山崖上,早晨有阳光射入,再加上气候干燥,毫不潮湿,所以洞内的内藏能长达数百年而不损坏。不过,三百多个洞窟之间,路径却崩坏了,大千先生只好一面探洞观画,一面要修路开道。“老实说,我到敦煌之初,是抱着莫大雄心去的,可是巡视了千佛洞之后,眼见每洞由顶到底,都是鲜明的壁画,瞠目惊叹之余,真是自觉渺小。”
在敦煌初期,大千先生最重要的工作是为三百多个洞编号。他编号的目的,固然为了便利工作的查考,一方面也是方便后人游览或考查的索引。大千先生编的洞号一共有309洞。
这一部分的工作,就花了五个月。大千先生为了补充食物、画具,暂时回兰州,待了两个月。
浩浩荡荡二进敦煌再到敦煌之前,他先到青海塔几寺,雇用喇嘛。依规定喇嘛是不能离开青海的,大千先生托了关系才以五十银元一月的薪水,雇了昂吉、三知、格朗、晓梧、杜结林远等五人,他们的工作是拼缝画布:“我们缝连,总免不了有针孔线缝,尤其在画布绷张以后,针眼孔更粗,但喇嘛可以作到天衣无缝。”
同时跟他进敦煌的,物品共有七十八辆驴车之多。
二度到敦煌,又开始吃苦。
大千先生说:“很多人不了解,临摹敦煌壁画,有相当的困难。”
以工具来说,纸绢没有数丈大的,全靠番僧拼缝。最大幅的壁画,有12.6丈之巨,拼缝完毕,钉在木框上,涂抹胶粉三次,再用大石磨七次,画布光滑才能下笔。
在临摹时,大千先生的原则是要完全一丝不苟的描,绝对不能参加自己的意思。每幅壁画,他都要题记色彩尺度,全部求真。在画的时候,还要雇木工造架,站着临摹,因为千佛洞的空间实在太小了。
千佛洞里见功夫千佛洞大多数的光线都不够,大千先生要一手拿蜡烛,一手拿画笔,还得因地制宜,有时站在梯上,有时蹲着,还有时躺卧在地上,虽然是冬天,勾画不久,都要出汗喘气,头昏目眩。
这样辛勤的作画,多数日子是清晨就进洞工作,黄昏才出来,有时候还要开夜工。
大千先生解释:“壁画色多斑烂,尚须秉灯静观良久,才能依稀看出线条,我主要在观摩揣测上下功夫,往往数十次观研之后才能下笔。为了不浪费材料起见,临摹时先以玻璃依原作勾出初稿,然后把初稿粘在画布上,在极强的阳光照射下,先以木炭勾出影子,再用墨勾。稿定之后,再敷色。凡佛像、人物主要部分,都是我自己动手,其余楼台亭阁不很重要部分,则分别由门人子侄喇嘛分绘,每幅都注明合作者姓名。因此,每幅画的手续都繁复,极力求真,大幅要两个月才能完成,小幅的也要十几天。”就是这样画了276幅画,石青石绿等颜料用了千百斤。
如此留在敦煌两年七个月中,大千先生确认:“以前常有人说,中国文化多受西方影响,我研究了敦煌壁画之后,认为此说不足信!敦煌壁画所画的人物,可以考究隋唐之衣服制度,补唐宋五代史书之阙文,我认为历史考证之价值,重于艺术之欣赏。”“至于在艺术方面的价值,我们可以这样做,敦煌壁画是集东方中古美术的大成,敦煌壁画代表北魏到元代一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达史。换言之,也可说是佛教文明的最高峰。我们敦煌壁画早于欧洲文艺复兴约有一千年,而现代发现还相当完整,这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奇迹。”
一九四四年元月,大千先生在四川成都举行“临摹敦煌壁画展”,很是轰动。
大千先生的朋友,书家沈尹默曾题诗赞他:“三年面壁信堂堂,万里归来须带霜。
薏苡明珠谁管得,且安笔砚写敦煌。”
呢燕楼与八德园
在阿根廷,大千先生住在风景优美的曼多洒,住屋名为“呢燕楼”。“呢燕楼”住了一年,为了居留权的问题,再乔迁巴西。他买了一块地,完全依自己的理想,以绘画的艺术观点,来建造“八德园”。
说起“八德园”的命名,一般人直觉的反映说以为大千先生取四维八德之八德,其实他是另有所本:“因为我那个园子,原是别人种柿子的农场,有一千多枝柿子,我是以柿来命名的,我们古称:‘柿有七德’,就是说柿有七种好处,后来我又知道柿树的叶子泡水,吃了可以治胃病,再加一德,故称为‘八德园’”。
按‘柿有七德’典出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柿有七德:一寿,二多阳,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半玩,六嘉宾,七落叶肥大。
‘八德园’布置妥当后,大千先生开始在各国开画展,要把中国画介绍给西方文人。藉着在巴黎展出敦煌壁画临品时,他和西方的绘画大师毕加索见了面。
(Ⅲ)主动跟毕加索打交道
第二天,他们来到了那个会场。“毕加索来了,人群起了骚动,看来是一种对他崇拜的狂热,毕加索被人抬起来欢呼,根本未见什么仪式,大概太乱无法举行,毕加索到场了就算数。挤了一阵,毕加索已被挤到离我不远的地方,我想他必然也看见我了,但是他并没有与我打招呼的意思!“陪我那个翻译,年轻气盛,人也长得高大,他眼见毕加索又要被挤开了,冲动起来,立即排开众人挤了过去,一把抓住毕加索,质问为什么约我们来了又不理会?毕加索回过头来,对他似在解释,这一次他的目光向我打了一下招呼。”“大概他的解释还令人满意,我的翻译带笑回来,毕加索又被人群挤开。翻译对我说,现场人太多、太乱,毕加索说没有办法与我谈话,他邀请我们夫妇第二天中午到他的别庄午餐叙谈!”
大千先生吃了一惊第二天,张大千和夫人、翻译造访毕加索的加利福尼亚别墅。先看到毕氏画的中国画习作,然后,毕氏表示他的意见,他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叫大千先生吃了一惊。
毕加索说:“我最不懂的,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张大千说:“我还以为翻译有出入,请他解释,毕加索说:‘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整个的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我只好谦答你太客气了,他再强调一句说:‘真的!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的,第三非洲的黑种人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事,就是何以有那么多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其后,他们一起进餐、拍照、逛花园。毕氏送了一幅《西班牙牧神像》给张大千。
大千先生事后送了一幅毕氏感兴趣的墨竹,以竹子象征他们君子结交的情谊。
(Ⅳ)张大千是天才?
曾有人称誉张大千先生是天才,他却不以为然:“我不强调什么天才,也不主张什么刻板的功课。不论学什么,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我赞成‘七分人事三分天’,自己下功夫最重要,尤其是在基础上下功夫最要紧。”
大千先生还有一个说法,道出他作一个画家的雄心壮志,也可以说是莫大的乐趣,他说:“画家在作画的时候,他自然就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殊本领,画中要它下雨就下雨,要出太阳就出太阳;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这里缺山便加峰,删去乱石可加瀑布,一片汪洋加叶扁舟,心中有个神仙境界,便要画出那个神仙境界,就是科学家所谓的改造自然,也就是我们古人所谓的‘笔补造化天无功’”!
大千先生下结论说:“总之,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全在自己意念的创构,有时画固然要描绘现实,表现现实,但也不能太顾现实,这其间如何取舍,就全凭画家的思想与功夫了!”
五十年前,徐悲鸿说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也。”观其画,知其人,此言也许不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