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5)班 万雨欣:我爸爸的珍藏
(2016-05-27 16:13:30)
标签:
我爸爸的珍藏 |
分类: 学生历史小文章集锦 |
初二(5)班 万雨欣:我爸爸的珍藏
作者:南京宁海分校 初二(5)班 万雨欣 来源:两宁两京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5e6900102xpv0.html
星期天,家里打扫卫生,爸爸擦窗户,妈妈拖地,我收拾房间,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突然我从抽屉里翻出一个盒子用塑料纸包得整整齐齐。我好奇地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有许多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过去一些购物票。我忍不住说:“爸,我还以为是什么宝贝,原来是这些没有的票。”爸爸听到后赶紧跑过来对我说:“可千万别弄坏了!”见我满脸疑惑,爸爸拉过一张凳子坐下来对我说“让我给你讲讲这些票据的故事,它们不仅有收藏价值,而且是爸爸心中的印记”。
80年代末之前,我们国家可以说是票证时代,有各种各样“票”。如油票、布票、棉花票、茶叶票,豆汁票、油条票、肉票、水票、糖票、自行车票、香烟票、肥皂票等。可以说是票证满天飞,几乎市民生活中所需的物品都得凭票购买。那时买什么东西都得排队,买次肉得排一两个小时的队。特别是春节前,全市所有的肉铺、烟酒糖茶店、副食品店、商店前都是人头攒动。”
说着,爸爸从盒子里拿出一张粮票道:“在那个年代里,粮票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才有粮票,凭粮票可以买到的点心之类的“奢侈品”,农民是没有粮票的,只能用自己家的鸡蛋与城里人换些粮票用。所以那时候粮票就是命啊!听说一次爷爷丢了5斤粮票,被奶奶反复唠叨:丢什么也不能丢粮票!家里为这事吵开了锅。那时日子怎么过的,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总是肚子饿!改革开放以后,流通体制搞活,各种商品丰富起来,不需要凭票购买的商品越来越多,许多票证渐渐消失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听完爸爸的诉说,我颇有感慨:是啊,票证时代远去了,现在已进入一个繁荣新时代。但那段艰难的票证岁月,却已沉淀在爸爸这代人的记忆中,他们永远见证着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