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1946年国民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与“九段线”的由来

标签:
国民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九段线”的由来 |
分类: 校本课程:中国疆域资料 |
民国36年(1947年),中华民国内政部用11段国界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域范围,成为如今中国坚持的南海主权九段线的来源。这条线又被称为传统疆界线,因其形状为“U”形,也被称为“U”形线。至此,南海领土范围在中国地图上明确化了。
2014年三沙市全图(星球地图出版社)
林遵收复西沙、南沙
抗战胜利后,驻越南的中国军队全部被召回国。法军进入越南全境以后,也占领了西沙永兴岛、南沙主岛和西沙、南沙的部分岛屿。1946年10月5日,一艘法国军舰占领了南沙群岛的南威岛和太平岛,在岛上建立了石碑。国民政府对法舰行为提出了抗议,并决定于当月及1947年1月4日与法方谈判。不过,因为越南战事紧张,法国人自动放弃谈判。
1946年10月,中国国民政府派出“太平”号、“永兴”号、“中业”号和“中建”号4艘军舰,由指挥官林遵、姚汝钰率领南下,前往西沙、南沙执行进驻接收任务。
1946年12月9日,林遵决定由李敦谦舰长率“中业”舰为舰队先导,林遵坐镇“太平”舰随后,目标直抵南沙群岛的主岛——长岛。12月9日早晨8时,天气晴朗,东北风3级,舰队渐渐驶离榆林港。“永兴”、“中建”两舰在副总指挥姚汝钰率领下出港后直抵西沙群岛主岛——林岛,去执行收复西沙群岛任务。收复后,将林岛改名为“永兴岛”,以纪念接收舰“永兴”号,并立“固我南疆”石碑于该岛码头处。此后,“太平”、“中业”两舰向南继续航行。
1946年12月10日,两舰登上南沙群岛主岛后,林遵、李敦谦等在岛上举行了隆重的进驻仪式。为了纪念“太平”舰接收该岛,即以“太平”为该岛命名。竖立一块高约1米的钢筋水泥石碑,石碑正面上端刻有青天白日徽,下刻“太平岛”三个字,石碑背面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左旁刻“中业舰到此”,右旁刻“太平舰到此”。次日,林遵率舰队官兵和政府代表,踏上归程。南沙群岛的收复与进驻任务,至此顺利完成。两支舰队的此次航程,成为近代中国宣誓、确认南海主权的重要环节。
郑资约等绘制南海地图
1946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成立方域司,著名地理学家傅角今任司长。方域司面对的划界问题困难重重,因为中国当时还完全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疆域图,边界地区存在大量模糊地带,甚至是没有人真正涉足的地带。而相比陆上疆域巨大待填补的空白,在当时毫无海权意识的中国人看来,南海主权无足轻重。在此次收复西沙、南沙群岛的工作中,国民政府特派遣有关部门的代表随同舰队前往视察和勘探。内政部方域司具体负责国界线的确定,并聘用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郑资约为内政部专门委员,负责参与南海岛屿国界的划定,及整理南海水域的岛礁、石群及沙滩名称的工作。
1946年底,郑资约在随中国舰队从南沙群岛勘测完毕返回之后,开始与刚成立的内政部方域司地质、方域、绘图等方面的专才着手整理资料。由于内政部等各部门人员完成了考察勘测工作,为此后国民政府的制图、划界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郑资约随后与内政部方域司同仁整理实测资料,绘制中国南海地图,并向行政院呈请核准颁布一系列的地图。在呈请的文件中,有“内政部绘制南海诸岛位置图,西沙群岛图,中沙群岛图,南沙群岛图,太平岛图,永兴岛-石岛图及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数月后,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郑资约编著的《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书中详述了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的历史背景,南海诸岛的地理环境及国疆石碑的照片。新编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也在该书的附录中,首次对外发表,奠定了我国南海岛屿统一名称的基础。
1947年4月14日,内政部召开专门会议,讨论西沙、南沙群岛范围及主权确定与公布案。这次会议为此后的中国南海主权确定了基调和范围:一、南海领土范围最南应至曾母暗沙;二、西沙、南沙群岛主权之公布,由内政部命名后,附具图说,呈请国民政府备案,仍由内政部通告全国周知。在公布前,由海军总司令部将各群岛所属各岛,尽可能予以进驻。会后,为了使确定的西沙、南沙群岛主权范围具体化,内政部方域司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作为现代中国南海地图的重要蓝本,该图具备以下要点:
1、国界线最南端标在北纬4°左右;
2、在南海海域中完整地标明了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位置和岛屿名称;
3、最关键的是,该图用11段国界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域范围,成为如今中国坚持的南海主权九段线的来源。这条线又被称为传统疆界线,因其形状为“U”形,也被称为“U”形线。至此,南海领土范围在中国地图上明确化了。
1948年2月,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开发行《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向国际社会宣布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权范围,其附图即《南海诸岛位置图》,标明了这条断续线。这条断续线既经中国政府审定,标绘在中国官方地图上,应被视为中国政府对外主张的一种权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政府审定出版的地图在同一位置上也标上这条断续线,只是在1953年将11段断续线去掉北部湾、东京湾2段,改为9段断续线。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其关于领海的声明中规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并宣布此项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同大陆及其沿海岛屿隔有公海的台湾及其周围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其涉及南海“九段线”的法律地位“已经明确”。
被“架空”的九段线
在1947年民国政府最初的11条断续线公布之时,当时的国际社会并未对此提出任何异议,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也从未提出过外交抗议。许多国家包括南海周边国家以及苏联、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出版的地图上也画上了11条断续线,并注明归属中国。
但在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美、英应法国的要求,把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处理包括在条约之中,并同意法国将其盟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都带到会议上,而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却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
在1951年《旧金山对日和约》草案中,美、英故意不提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归还问题,为以后的南海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更严重的是,和约仅写日本放弃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一切权利,而没有明确指出将其归还中国。
《旧金山对日合约》为南海周边新独立的东南亚国家提供了争夺南海领土的机会,为以后的南海争议埋下了祸根。
“九段线”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关于“九段线”的法律涵义有着多种不同的主张和解释。大体分为以下四种:
1、国界线说
国界线说,认为该线划定了中国在南海的领土范围,线内的岛、礁、滩、沙以及海域均属于中国领土,中国对它们享有主权;线外区域则属于其他国家或公海。
2、水域线说
历史性水域线说,认为中国对于线内的岛、礁、滩、沙以及海域均享有历史性权利,线内的整个海域是中国的历史性水域。
3、权利线说
此学说又称为历史性权利线或传统海疆线说,认为该线标志着中国的历史性所有权,这一权利包括对于线内的所有岛、礁、滩、沙的主权和对于线内内水以外海域和海底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同时承认其他国家在这一海域内的航行、飞行、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等自由。换言之,这种观点在主张线内的岛、礁、滩、沙属于中国领土的同时,把内水以外的海域视同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4、岛屿范围线说
岛屿归属线或岛屿范围线说,认为线内的岛屿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受中国的管辖和控制。
官方回应
在1947年前后,“九段线”并没有引起争议的主权表达。与现代海权概念的冲突,成为南海周边国家对“九段线”产生争议的原因。
1958-1973年间的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明确了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海床资源归属、海洋科研、争端仲裁等各种权益和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都公布了本国对于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权益要求,以及详细的领海基线。
越南1977年公布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对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越南大陆架之声明》确定,越南的领海是从基线起向外延伸12海里,其内是越南的内水。毗邻区24海里,专属经济区200海里。
在越南之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各国纷纷效仿,也通过各种立法,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权益进行了确认。
同时,一些观点认为“九段线”圈定的并非海域而是岛屿。国际海域划界专家兹瑞克称,传统海上疆域线决定的是群岛的主权,而不是管辖海域的界限。故“九段线”不能被认为是中国对线内整个海域的声称。印尼外交官贾拉尔也曾称,“九段线”既无定义,也无坐标,其合法性和准确位置不明确。
2012年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副司长易先良关于“南海断续线”的问题作以下回应:
1、首先,从时间顺序上,中国公布断续线在前,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后,要求断续线符合《公约》本身不符合实际。
2、其次,断续线是为了重申中国的领土主权以及相关海洋权益,并不是因为划这条线才拥有这个权益。《公约》不规范、不影响各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不能将《公约》作为评判中国在南海主张合法性的唯一或主要依据。
3、再次,《公约》本身并不排斥在它之前已经形成并被持续主张的权利,更不能为任何国家侵犯和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制造“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