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
(1)要弄清楚历史背景的位置。背景出现在事件之前,因此,历史课本中都是放在事件经过前面不叙述。但是,这种先背景后经过的顺序安排,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的背景放在事件经过的前一章节来讲,大的事件往往如此。如高中《世界历史》(古代部分)(简称世古史)第四章关于法兰克王国建立的背景,就是第三章第二节中“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目(或标题)的内容。有的事件背景是放在前一节的。如世古史中的英法农民战争背景,除前一目“百年战争的开始”所讲的关于西欧城市的兴起,商业的发达,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农民受封建剥削加重的背景。这是农民反封建起义根本原因的背景。如果理解这些是英法农民起义的背景,就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农民起义的原因。有的事件背景是放在前一目的,绝大部分的事件背景是这样安排的。如世古史第二章中“印度佛教的兴起”的背景,就是前一目“印度的等级制度”所讲的内容。又如第一章中埃及“奴隶和贫民大起义”的背景,就是前一目“奴隶主对奴隶和农民的残酷剥削”。有的事件背景包括前几目所讲的内容。如世古史第八章从“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一直到“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开端”等目,都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的背景,即欧洲“文艺复兴”的背景。因为这些内容都说明“文艺复兴”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条件,以及资产阶级在政治、文化和思想上反封建斗争的要求。只有这样理解这些背景才能正确地认识“文艺复兴”的性质。有的事件背景是放在同事件标题的前面来叙述。中学历史课本的内容少,篇幅小,往往是这样安排的。此外小的事件,也是这样安排。如世古史第八章中德国农民战争的背景,就是在“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一目的前面。这条标志前半部讲了农民起义的三方面背景,即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而教会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德意志成为罗马教皇的主要剥削对象。因此,出现了宗教改革,并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有的事件背景很特殊,它是放在好几个章节和好几个地方,尤其是牵连到几个国家的事件更是如此。如世古史第二章中“波斯帝国”,它之所以能建立的背景,除了本目讲的波斯人本身的背景外,还有同一章中埃及、巴比伦等被其侵占国家的背景。当时埃及陷于分裂局面,国家衰落;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统治集团纷争,多次遭到外族的侵略和统治等。这些背景是分在几个地方讲的。学习历史遇到这类事件背景,就要花一些功夫来寻找了。
(2)要分清背景的性质。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需要分别弄清楚,而且要弄懂彼此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有如下几方面的背景:一是自然地理环境,这对事件发生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但它对事件发生是有影响的,有时甚至起重大作用。如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路中心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英国正处于大西洋沿岸。这就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出现圈地运动的背景。二是经济基础。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在其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三是政治条件,包括当时的社会矛盾斗争和战争等。如德国农民战争是由于当时德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和复杂,而教会成为各阶级、阶层集中反对的目标的背景下,出现了宗教改革,发展到农民战争的。四是文化思想因素。如文艺复兴的一方面背景是西欧经历了一个文化低潮,教会垄断文化教育,束缚了人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以上所讲的几方面背景的因素,只是为了论述问题的方便才分开来讲。其实,这几方面背景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不要把它们机械地分开。例如文艺复兴的背景就是如此。它是当时西欧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出现的。此外,事件的背景还有国内和国外两种背景因素之分。如德意志的宗教改革的背景,除国内的因素外,还有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这一国外因素。
(3)要了解背景和原因的关系。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具体的事实,后者是抽象的观点,是从前者概括出来的,所以原因寓于背景之中。因此我们要把两者统一起来,以原因观点统帅背景,用背景的事实论证原因。如世古史第三章中古代埃及奴隶和贫民大起义的原因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贫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一观点是在奴隶主阶级强迫奴隶和贫民为他们耕地、开渠、修水利、建造神庙、宫殿、陵墓——金字塔,甚至毒打杀害他们等具体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学习历史时弄清楚原因和背景这种关系,就是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牢固的,也容易记忆。此外,同一类事件原因虽有共性,但也各有个性,即具体的历史事实不尽相同。如世古史中罗马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和埃及奴隶和贫民大起义一样,都是由于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但是两者形成这一原因的具体史实,都各有各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埃及的奴隶和贫民被迫建造金字塔,而罗马奴隶白天带着脚镣干活,夜间被关在牢房一样的栅栏或地窖里,被迫当角斗士。事出有因,弄清了事件的原因,就能更好地掌握其过程了。
2.如何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经过是事件的中心。事件是背景、原因的必然趋势,历史意义又寓于事件的经过之中。因此,学习好历史事件最重要的是掌握事件的经过。
(1)要素法。事件经过的基本要素最主要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在学习每一历史事件时,都把这些要素找出来和写出来,可写在书旁,也可写在笔记本上,在总复习时再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综合列出一个总表来。这样就做到了一目了然。如学习世古史时,把握埃及奴隶和贫民大起义、雅典梭伦改革、波斯帝国建立、斯巴达克起义、法国及英国农民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要素。在学习各个事件、写出各种要素的基础上,再按事件名称、国别、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的顺序用表格形式列出来。经过自己这样辛苦劳动获得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掌握事件经过的基本要素,就为掌握好事件的经过打下了基础。
(2)要点法。如果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既不便于划分阶段,也不适宜列成表格,那就可以根据情况,列出要点来进行讲解,其教学效果同样不差。我认为,这是山史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日本明治维新的重大措施有六个要点:一、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三、统一币制、整顿财政;四、发展农业、改革土地制度;五、重视教育,提倡“文明开化”;六、实行“富国强兵”政策。这六个要点,都概括了日本明治维新的重大措施的一个侧面,几个侧面有机结合起来,就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历史全貌。相反,一味机械地照本宣科,平平板板地讲述,学生听后,很可能仍然是如堕云雾,不得要领。
(3)阶段法。有的历史事件时间比较长,过程曲折,而且前后发生极大的变化,遇到这类事件可分阶段为掌握。关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教材没有明确分出阶段,学生学起来很费劲,难度大。笔者将它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讲述:第一阶段(1789年7月—1792年8月)从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外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战争开始为止。这期间掌权者是法国的大资产价级,制宪会议发布《人权宣言》。第二阶段(1792年8月—1793年5月)从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推翻君主统治开始,到处死国王路易十六为止。这期间掌权者是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吉伦特派;瓦尔密大捷是革命的法国反击欧洲反法联军的第一次胜利;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议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宣告成立。第三阶段(1793年6月—1791年7月)从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开始,到雅各宾派专政被颠覆为止。这期间掌权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派(代表人物:罗伯斯庇尔);稚各宾派专政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阶段。
(4)情节法。事件的特点之一是有序幕、开始、发展、高潮、低潮和结果等情节。所以学习历史事件,可采取情节法,把线索拉清楚。有的事件发展情节很明显,更是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如学习世古史中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阶段,15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扩大到欧洲的英、法、德、荷等国;——发展阶段,16世纪文艺复兴中出现更多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高潮阶段,17世纪初,文艺复兴逐渐转入低潮阶段,直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所代替。
(5)路线法。有的事件发展的路线是明确的,特别是有的战争事件有明显的进军路线。因此,可采用路线法。如世古史中斯巴达克起义,可按下列地点画一条起义经过的路线:卡普亚——维苏威火山——美塔邦多——波河流域(不提那)意大利半岛南端加普亚决战失败,起义结束。
(6)地点法。有的历史事件主要在几个地点进行,彼此之间又没多大联系,可采用地点法来掌握其经过。如世古史的德国农民战争分士瓦本地区,这是首先爆发起义的地区;萨克森和图林根地区,这是闵采尔直接领导起义的地区,他在该地区的缪尔豪森领导起义胜利,建立民主政权,在弗兰肯豪森和敌人进行决战,壮烈就义。
(7)人物法。有的历史事件中各个人物活动,彼此之间没多大联系,可以以人物为中心为掌握事件的经过。如世古史的新航路开辟,可分为: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哥伦布到达南美洲——发现“新大陆”;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绕地球一周,这就把这一大事件变成一个个小事件来掌握了。
(8)战役法。有的战争事件除了按路线法掌握外,还可以以战役为中心来掌握。如世古史中希波战争除按照波斯军队三次进攻希腊路线掌握外,还可以分下面几个大战役来掌握: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湾战役。掌握这几次战役情况后,便容易掌握整个战争经过了。
(9)对比法。把同类型的事件进行对比。中学生感到学习历史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容易把史实混淆。因此,把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类事件进行对比后,就可分清异同,加深对事件的理解,防止混乱。列表对比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把同类的事件,按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简单经过、特点、结果和历史意义等项目列出一个表来,这样可一目了然地看出各事件的异同点,记忆起来容易。
如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有关棉纺织机的发明情况,就可这样处理。详细情况,请见下表:
利用以上表格学习事件,既明白易懂,又省时省力。
(10)图式法。对于历史上某些重大(重要)历史事件,因其内容特别复杂,过程曲折多变,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运用上述方法,——搞清事件的具体情况之外,必要时可以给学生绘制一个简单图式。
这对抓住知识主线,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来龙去脉及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深化理解教材,大有帮助。
3.如何掌握事件的历史意义
历史课本往往从下列四方面评价历史事件的意义。
(1)历史地位。这是向前看得出的意义。就是看它在过去历史发展中占什么地位。这种历史意义往往带有“最”字、“第一”、“标志着”、“开端”、“序幕”、“划时代”、“转折点”及“分水岭”等词语。如斯巴达克起义是古代被压迫阶级最光辉的一次解放斗争;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崩溃和揭开封建时代的序幕;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又如麦哲伦绕地球一周被人称为人类破天荒第一次全球航行。
(2)历史作用。这是向后看(包括事件的经过)得出的意义。这有两方面:一是对旧事物的打击、推翻和动摇作用。如世古史中德国农民战争,震撼了德意志的封建统治秩序,猛烈打击了天主教会;又如斯巴达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严重地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二是促进和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如英法农民起义加速了农民摆脱农奴身份、成为自由农民的进程;又如伊斯兰教的产生和迅速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各部落的迅速统一。
(3)历史影响。这是从间接看得出的意义。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欧洲其它一些国家(英、法、德、瑞士)也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又如中国隋唐均田制对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
(4)思想意义。这是从现在看得出的意义,也可以说是现实意义。有的事件的意义可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观点,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如古埃及奴隶和贫民大起义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从而使学生树立群众观点。有的事件,今天对人民还有教育意义的。如斯巴达克起义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因为斯巴达克这位古代奴隶起义领导者以及他的战友们英勇斗争的光辉现象,将永远铭刻在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里,鼓舞着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此外,有些事件得出的经验教训,也有现实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