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故宫之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门内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堪称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门。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重建。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00㎡。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
门前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列铜狮一对,左雄右雌,威武凶悍,是故宫六对铜狮中最大的一对。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光绪十四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第二年三门重建。
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习称内金水桥。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西朝房,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
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此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光绪时期,在皇帝大婚前些日子,太和门失火。这不单是不吉利的征兆,而且皇帝大婚,皇后得从大清门入,途径太和门。假若皇后从太和门的废墟而入,那就太失皇家体面了。要重建已经来不及了,眼看离皇帝大婚的日子越来越近,怎么办?
(熙和门)
(协和门)
于是,皇后便下令让众多工匠们在太和门原址上扎了一座和原来太和门一模一样的彩棚,坚固而华丽,大婚时,皇后也就稳稳当当地被抬进了紫禁城。这座彩棚“太和门”在紫禁城矗立了6余年,后来才拆除,用实料重建。而太和门也成为了重修建福宫花园之前紫禁城里最年轻的建筑了。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