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改革史简明复习提纲二

(2016-03-04 12:48:41)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考研究及复习资料

第六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1、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4、思想上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5、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二、目的:

1.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2.根本目的:缓和矛盾,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三、内容

领域

措施

评价

“解放”法令

1861年二一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政治上: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经济上:农民可以获得一半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

组织上:建立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积极:

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③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局限:

掠夺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

不彻底性: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司法改革

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

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积极: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

局限:司法改革进程缓慢,普通群众也不具备法律意识。

地方自治

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议会),机构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

积极::

①对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有利于促进俄国的政治近代化。

局限: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实权扔掌握在沙皇手中。

四、总体评价

性质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积极

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经济:由封建生产方式过度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政治: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有利于俄国政治的近代化,带有一定的民主化倾向。

     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入俄国。

局限

1、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②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2、掠夺性和欺骗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

 

 

第七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背景

1、内忧:奥斯曼帝国和马木路克的双重统治

具体表现为政局动荡、经济落后、矛盾激化

2、外患:英法的入侵和争夺

3、阿里上台:面临内忧外患

二、目的       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根本目的:维护自己统治,抵御外来侵略。

三、内容

领域

措施

具体表现

作用

经济

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

1、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以军事工业最重要。

2、培养本国技师,开办技校,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3、用行政手段减少进口,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取得成效,民族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②推动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1、仿效欧洲改革行政制度,中央设高级国务会议,简化地方行政区划

2、大力压制马木路克势力

3、整顿社会治安,消灭盗匪

1、完善了行政机构,出现了统一局面

2、稳定了社会秩序

军事

发展军事力量,推进军事改革

1、创办步兵学校,扩建军营加紧征兵

2、大力发展海军

3、不断向外扩张

展现了埃及的军事实力,使埃及逐步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改革

本内容了解即可:见课本第90页“知识链接”

推动了埃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播了西方科技

四、总体评价

性质

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近代化改革(并未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积极

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1、政治: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割据状态,强化了中央集权;摆脱了土耳其的殖民统治,获得了国家独立。

2、经济:建立了近代工业,推动了工业的近代化进程。

3、文化:带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4、军事:增强了军事实力,遏制了西方的入侵。

局限

1、经济改革出现了资金匮乏好管理不善的问题。

2、军事改革和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五、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其改革是在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进行的改良运动,失败是必然的。 

2、经济改革出现了资金匮乏和管理不善的问题。

3、军事改革和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4、外部因素:欧洲列强的破坏 。阿里帝国的建立,引起欧洲一些列强的嫉恨,他们想方设法破坏改革。

 

第八课  明治维新

一、背景:

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①政治上,实行幕藩体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③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外患——民族危机的出现: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各国强迫签约,民族危机严重。

2.条件成熟:改革派武装倒幕成功和1868年明治新政府建立。   

二、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摆脱外来压迫,富国强兵。

三、内容:

政治:废旧建新

①废藩置县——结束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③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对天皇负责)

经济:殖产兴业

 

①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②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a发展重点:由国家兴办军用工业和重工业。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b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c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扶植私人企业。

d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了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

文化:“文明开化”

①改革教育制度,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

②介绍西学,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③重视传播,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改变社会习俗,提倡衣食住行的欧洲化。

军事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②进行武士道教育③创办军事院校

四、评价

性质

由天皇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积极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②政治:结束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日本成为了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习俗: 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国际: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为亚洲邻国的变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局限

①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使得农民生活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

②政治: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③文化:藩阀推行愚民政策,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

④国际: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改革的局限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战争的罪魁祸首。

五、成功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掌握实权。

③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

④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第九课  戊戌变法

一、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康、梁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二、变法过程:

1、揭开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2、发展: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一系列活动(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3、高潮:百日维新(1898

三、内容

领域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评价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精简机构,

裁撤冗员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经济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等;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教

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翻译外国书籍等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规模数量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军事

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御外来侵略;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四、评价: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思想启蒙运动;

2、评价

意义

1、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从变法背景看)

2、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从维新思想的传播看)

3、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5、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局限

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

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改革最终失败。

五、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1、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

①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2主观上:①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②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③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④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十课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

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

2)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奴隶制改革

梭伦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民族危机严重。

 

3、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4、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5、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6、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1(2013·山东文综)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2(2014·山东文综)【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8分)

 

 

答案:

1(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高考题的答案=所学知识(记忆)+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理解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分)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思考相同点!关键在一个字“又”!!!!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8分)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思考光绪帝的根本是什么?

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两句话的最后表达康有为的观点。修铁路、兴矿物为变事而非变法!我们就要去思考:在康有为看来什么才是变法?与洋务派的差异是什么?显然不能停留在变事,更要变革制度!不仅要变表面,更要变根本。

 

一个 历史老师的追问: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改革史?

你从改革史中收获了什么?请注意不要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收获!!!!!

学习改革史,你思考了哪些问题?

今天的中国该怎样去改革??需要哪些改革??如何化解改革的困难??……

我们不是决策者,但我们可以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去思考民族的未来!这是每个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一点。

你考试100分,可以说是成功!你学会思考,那是成长!成长永远比成功重要!

 

未来的中国需要我们去思考!!!!!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