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7)班 印苏茜茹 石晓珂:我眼中的慈禧
(2015-12-24 14:26:44)
标签:
慈禧 |
分类: 学生历史小文章集锦 |
初二(7)班 印苏茜茹
石晓珂:我眼中的慈禧
作者:南京宁海分校 初二(7)班 印苏茜茹 石晓珂 来源:两宁两京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5e6900102x6e4.html
曾有这样一副对联形容一位女性,上联是:“奇女子热面孔善结人缘一手遮天风风雨雨控驭中国多至半个世纪”;下联则是:“妖夫人冷手腕暗含杀机三次垂帘忽忽喇喇奴役臣民将近四亿人口”。横批为:“一代女皇”。[1]我想知晓中国历史的人,一看此联就能联想到她——慈禧,她是继武则天之后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最有权力的女人。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她经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作为清末把握最高实权的人长达48年之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影响至深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
我曾看到一张她七旬大寿之前所拍的全身照,背景有一个“大清国当今圣母皇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横幅十分醒目。作为一个女人:只见她手指纤细,身材匀称;宽额头,弯眉毛,面貌端正;黑发如漆,整齐光滑地梳成精致的发型;眼睛炯炯有神,目光极具穿透力。作为一个统治者:世人对她的评价众说纷纭,或是“妖精”,或是“祸水”,还是“女人乱政”必亡国的逻辑结论。无论世事更替,我想追根溯源,可以一探究竟。
先从她的成长经历来看: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慈禧太后的名字叫叶赫那拉·兰儿。父亲叶赫那拉·慧征曾任正四品的安徽徽宁池太广道。”[2]相当于现在的局级干部,也算是中高级官员了。出生于官宦之家的她,并未像封建社会所崇尚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是培养了书法、绘画、读书等兴趣,这也为她以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慧征因以权谋私被同僚揭发,使得家道中落。父亲去世后,身为家中的长女,正值花样年纪的她要挑起家庭的重担。从这可以看出她自强坚韧。
再从她的现实生活环境来看:一个年轻的寡妇,既要短时间内面对大好年华失去了丈夫的悲痛,又要担负起抚养、教导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代帝王的责任,还要受到八位顾命大臣直接提出“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3]的肆意挑衅。事实上,他们完全低估了聪慧的慈禧,虽然她只有26岁,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从这可以看出她有胆有识。
最后从历史背景来看:国内忧患不断,国外侵略者寻衅滋事……面对这样乱摊子,咸丰帝选择了逃避,昏庸无能的他整天沉迷于女色、声乐、美酒佳肴中,逃避自己本应负的责任;皇后慈安软弱无能;慈禧之所以要“干预朝政”,只能说皇帝尚小,朝内野心家又太多。既然当时的大清王朝连咸丰帝这样一个男人都不愿担负,她作为一个女子,挑起这副担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在努力维护异族统治的同时,对外还要极力委曲求全,从这可以看出她有责任意识。
在慈禧统治时期,她能够一切以大局出发:不歧视汉官,重用有才能的汉将,曾国藩、李鸿章、翁同龢、袁世凯、左宗棠、丁葆祯、张之洞等人都是慈禧提拔上来的;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她面对清政府的行将就木和她的垂暮晚年,为了挽救大清国,发动了一场为时八年的变法运动——“清末新政”,并且在某些方面,如宪政和教育领域,确实取得了成效,如积极发展近代教育、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陆军……
所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的,慈禧也是一样的。她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不能纵观全局,缺乏改革的目标;她善于用人,又刚愎自用;她生活异常奢华,甚至动用军费来建颐和园,不管百姓死活……
有人说是她把中国推向了灭亡之路,她是中国的罪人。我想她只是清朝覆灭的加速器罢了,这些种子早在咸丰之前就已经埋下了。在西格雷夫看来,慈禧从来就没有实际控制过这个帝国,她只是那些握有实权的男人们的摆设:先是恭亲王,后来又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历史的洪流从不可能因为一个人、一件事停下它奔流向前的脚步,事物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不应脱离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看待她。
参考文献:
[1]徐彻:《正说慈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2]徐彻:《正说慈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徐彻:《正说慈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