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7)班 计文轩:我眼中的李中堂——多面李鸿章
(2015-12-23 10:34:50)| 标签: 多面李鸿章 | 分类: 学生历史小文章集锦 | 
初二(7)班
计文轩:我眼中的李中堂——多面李鸿章 
作者:南京宁海分校 初二(7)班
计文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5e6900102x69t.html
从对当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晚清时期的人物中我选择了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作为我这次历史论文的主题。以前我只知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创办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还有他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以致被国人痛斥为“卖国贼”。但当我在南京图书馆,翻阅大量有关他的资料后,我似乎忘记了历史教科书上是如何评价他的,我眼中的李中堂——多面李鸿章又重新回到我面前。
1、在众人眼中享有盛誉的李鸿章。
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英国及美国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另外李鸿章对朋友、同僚、老战友家庭亲戚和老师也忠心耿耿。李鸿章得到了外国人士的广泛赞誉,梁启超也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由此可见,即使不是“最具智慧”、“独一无二”、“半神半人”,就李鸿章个人而言,他也绝不是一个“庸人”而已。【1】这样看来他也有别人看不到的另一面。
2、举办洋务新政,造就了许多近代中国“第一”的李鸿章。
李鸿章的一生事业,与洋务运动相始终。以“自强”为口号,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他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开创了许多“第一”:第一个创办大型近代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第一个创办近代民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创办近代煤矿企业——开平矿务局,第一个创办近代通信企业——天津电报总局,他还是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人。[2]虽然李鸿章的洋务活动以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宣告失败,但它为百十年后“开拓始基”作了尝试。它在中国国防近代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是不能抹煞的。他举办洋务新政,倡导中国近代化,其动机的主导方面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其实践所发挥出的客观作用,也是对中国强大和进步的有力推动,使中国人开始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步入了近代化的世界。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3、对李鸿章卖国外交的再认识。
李鸿章最为世人诟病而留下汉奸写名的,主要在于两件事:一是甲午战败,二是几次由他签定丧权辱国条约。外交中,李鸿章先后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此,他被冠以“卖国贼”的称号。可是在当时的情形下,诸多条约的签订都是无法挽回的,无论哪位外交家去谈判,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李鸿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列强从中国攫取的权利。
历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李鸿章虽然在对外政策方面采取妥协的态度—和局外交,但是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中“和局—自强—御侮”是三位一体的,如果没有相对和平安静的国际环境,中国就不可能实现近代化目标;中国如不能“自强”,就永远洗刷不了耻辱,但是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导致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不能实现。李鸿章生活在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作为一个弱国外交家,不可能使他在西方列强的强权政策面前有所作为,而且在签订《马关条约》之前为争主权而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刺杀受伤而最后屈服。所以不能把卖国、误国的帽子扣在李鸿章头上。[3]我们今天多少知道了李鸿章在签署前的“力争”、“不屈”、“尊严”、“无奈”等等,并由此悟到“弱国无外交”,这算给中堂大人些许告慰,但这还不是真正接受历史教训。李鸿章的历史教训,大而言之,当然就是中国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怎样才能不落后,怎样才能臻于富强,这是我们今天要认真思考的问题。[4]
4、我对多面、无奈、复杂的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戊戌变法的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李鸿章身为清廷重臣,他对中国内外忧患、积贫积弱的现状具有清醒的认识,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裱糊匠”,清王朝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巨变中好比纸糊蔑扎的房子。假如是小风小雨,他能抵挡一阵。如遇狂风巨浪,他也无能为力。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之所以引入瞩目,是因为他始终与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毫无疑问,李鸿章在晚清那凄凄厉厉的风雨沧桑中,饱受艰辛,肩扛着大清江山,尽管世人多有非议,但他的作用和影响却不能被抹掉。
我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鸿章这样吧,对于这样一个复杂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可能简单地以进步或反动、卖国或爱国盖棺论定。应该站在特定的历史的角度去公正、客观去了解一些真正的李鸿章,他既是一个旧时代的维护者、殉葬者,也是一个被新时代迅速淘汰的开拓者。李鸿章,我通过对他的研究,不仅看到了他为世人所不知道的一面,也让他趋于完整客观地呈现在我面前,也让我明白了一个真理:人是立体的,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一样的内心世界,更会看到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是是非非……何为对,何为错,孰是孰非,孰轻孰重?人心自有定夺。
 
参考文献: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