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叶小兵: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取向

(2015-10-09 12:39:14)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说明:2012718720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2在珠海召开,大会内容丰富,许多历史教学专家的讲话报告很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好好研读领会,借鉴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改进工作,推进香洲历史教学的改革。在此,推荐叶小兵教授的《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取向》。同时建议老师们有空多看看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网站关于此次年会的报道及会议资料。

 

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取向

  

叶小兵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是在总结十年课改的基础上,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总体规划进行新的编制,体现了国家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反映了推进新课改不断深化的精神,是今后初中历史教育的纲领性、指导性文献。新课标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取向       

一、强调思想性

   教育部提出此次修标的总体原则中的第一条是: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课标中,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

当前史学界流行多种历史观,如文化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后现代历史观等;也有人提出要用新的史观编写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 

    此次修订工作明确提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历史进行客观、辩证、全面和实事求是的阐述。

新课标中多次提到思想导向的问题

课程性质中提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教学建议中提出: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注重其所呈现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

历史教师在观点问题上要依据课标,正面教育:思想不禁锢,课堂有纪律;学术要自由,教学应规范;求真与求实,导向要坚持。

二、注重基础性

修标总体原则中的第二条是: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

修标总体原则中的第四条提到: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与要求。坚持减轻负担,控制容量和难度。

新课标中多次提到基础性的问题:课程性质中提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教学建议中提出: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课程的基础性的含义包括:历史学科基础性知识、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认识历史的基本观念。

历史的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普及基础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因此,课标适当吸收史学研究中富有时代精神而又为史学界普遍接受的新成果,而不是唯新是从。对于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的成果,一般不采用。

三、突出以学生为本

修标总体原则中的第四条提到: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来研制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此次修标工作的重要理念。

新课标中多次提到以学生为本的问题: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教学建议中提出: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运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四、注重学会学习

 修标总体原则的第三条中提到:坚持能力为重,体现本学科最重要的知识与技能,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新课标中多次提到学会学习的问题: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新编订的课程目标,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学会学习的问题:

知识方面:1.历史知识中包含着历史认识;2.历史知识的呈现有多种方式。

能力方面:1.阅读、观察、想象的能力;2.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3.历史的理解与分析能力;4.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方面:1.感知历史理解历史的过程;2.运用历史思维的过程;3.探究、评价历史的过程。

方法方面:1.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2.掌握解释历史的方法;3.运用交流学习心得的方法。

五、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僵化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教学充满活力。新课标中多次提到教学方式多样化问题: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教学活动建议旨在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教学建议中提出: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根据评价的任务和对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各地的教师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呈现出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是应予充分肯定的。但也出现了局部性的僵化模式,如不顾地区、学校和师生的具体情况强行推广某种教学方式方法,压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是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其主导作用。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取向的。我们应理直气壮地落实课改精神和课标要求,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定位上更为明确,在课程目标上更为清晰,在课程的内容体系上做了新的调整,在教学的难度上有所下降,这些都为历史教师搞好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认真地领会课标精神,深入钻研课标内容,以课标要求为指导,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一定能够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持续和深入的发展。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2珠海年会课件资料整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