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学生佳作:瑜不掩瑕——论唐玄宗功过
(2015-10-09 12:22:02)
标签:
转载 |
分类: 学生历史小文章集锦 |
瑜不掩瑕——论唐玄宗功过
初一(8)班
唐玄宗,史书上又称唐明皇,名李隆基,28岁即皇帝位,是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集明主、昏君于一身,历史功过难以用三言两语说得清、道得明。是他把大唐推向了最鼎盛的时期,但同时亦是他令得唐朝从顶峰一下子跌入了深渊。
唐玄宗在刚即位期间,知人善用,能人姚崇、宋璟被册封为宰相。这两人素质很高,办事干练,把朝中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玄宗年纪轻轻,却毅然挑起了匡扶社稷的重担,十分不简单。需知道,在他刚即位时,刚刚经历过武周后期的黑暗统治,接着又逢韦后乱政,太平公主篡权。但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结束了这一混乱时期,使唐朝渐渐强盛起来。他在姚崇和宋璟的鼎力帮助下,使得唐朝20多年来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开元之治”,认为可以和太宗李世民时期的“贞观之治”相媲美。
但是,自从姚崇去世、宋璟告老还乡之后,这一局面便马上发生了变化。玄宗任李林甫这一奸臣为相,接着又因宠爱杨玉环而荒废朝政,至此为止,“开元之治”就结束了。
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745年,玄宗立杨玉环为贵妃。自此,他整日沉沦在酒色当中,把朝中大事全都交给了李林甫去管理,自己极少亲管朝政。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也因妹妹而沾了光,当上了大官,并被任命为四十多种不同的官职!唐朝在这时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玄宗的腐败,令节度使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的正月初一,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正式举兵反唐。由于唐朝士兵极少训练,毫无经验,因此在潼关一战中大败。潼关失守,长安告急,玄宗慌率妃子与重臣离开长安,逃入四川。
“安史之乱”使唐朝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直到广德元年,也就是公元763年,这场历时八年之久的危机才得以化解。但是从此以后,唐王朝便日落西山,一蹶不振,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和灭亡。
其实玄宗本身应该称得上是一个很英明的皇帝,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善骑射,不失为一代才子,如果不是因为后期的腐败,他足以笑傲古今了。历史和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年号由“开元”改为了“天宝”,但他的人却也一起改变了。以往立下的志愿,什么励精图治,振兴大唐,都已全成为了过眼云烟,不复存在。这是唐王朝的一个悲剧,也是中史的一个悲剧。玄宗在这一方面来说,是唐朝的大罪人,也是中国的罪人,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刻在五千年灿烂文明上的一个抹不掉的耻辱。
不错,玄宗是把唐朝推向了鼎盛,但他也是令得唐朝转向衰落、灭亡的最主要人物。使得一个朝代由衰落转为灭亡的君主往往是可耻的,这一种可耻是不论用什么都无法去弥补的,哪怕他即使曾创下了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其实在玄宗把自己的王朝葬送掉的那一刻起,他所创造的鼎盛时期都已没有任何作用了,那已经成为了过去。这种辉煌在埋下了唐朝注定被灭亡的伏笔的时刻便已顿失光芒了,即使它再辉煌也好,始终都还是迅速地走向衰落,再鼎盛也只是犹如一颗流星,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因此,我个人认为玄宗是过大于功的。
当然,玄宗的功过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为此,后世人也在争议不休。我认为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视乎个人的观点和喜恶而定。毕竟,玄宗到底是一个变得极其彻底的皇帝,要评说得清还是很难的。
2003年4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