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玲:中学历史教材的“二次开发”——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
(2015-10-08 10:04:48)
标签:
教材二次开发课程克伦威尔君主立宪制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吕
作者:吕
转载自:沈为慧的博客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6/30482/archives/2015/1693372.shtml
新课程改革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具体如何操作,自己感到很茫然。参加了昆山市历史教师沙龙的学习后,对此有了初步认识。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课程和学科专家连同出版单位编制教材”,是教材的“一次开发”;在课程实施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应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材的“二次开发”。实践中如何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呢?下面以英国革命为例,谈谈在微课设计中进行“二次开发”的基本做法。
1.依据课标,选取视角。初中课程标准关于英国革命的学习要求是:通过1640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初步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核心内容,设计时须引导学生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意义。为此我选取了如下视角:“从查理一世之死看1640年革命”“从克伦威尔看1640年革命”。审判和处死查理一世是当时最“革命”的一幕,这既是民众为争取自由、民主的不懈努力,还坚定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冲破旧制度的决心。视角二则借助克伦威尔的经历,展现英国革命的大致进程,并结合军事独裁的出现,引导学生理解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
2.挖掘教材,深化认识。教材的“二次开发”须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因此在开发中,应充分阅读、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并挖掘课文背后的隐性知识,这样才能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和加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对于克伦威尔的介绍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率领议会军击败王军、就任的共和国护国主。但这与君主立宪之间存在怎样关系,教科书语焉不详。因此,教师应进行必要的阅读。
《英国通史》指出,击败王军、稳定局势后,军队发动政变,解散议会。革命以维护议会的权利开始,结果它却遭受解散,革命背离了其出发点,甚至走向了反面。军队还制定文件,规定由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负责行政事务。“革命以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最终却不得不以另一个人的专制结束”。克伦威尔死后,他的儿子继任护国主。由于其既无军功又无声望,因此难以维持局面,斯图亚特王朝乘机复辟。当议会与复辟王朝关系紧张时,议会吸取了“护国主专制”代替“国王专制”的教训,决定“邀请一位外国君主前来干预”。于是,“光荣革命”出现了。
3.基于学生,转化课程。美国学者古德拉德认为,课程有五个层次:第一为“理想的课程”,即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提出的构想、建议和计划;第二为“官方的课程”,即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计划、标准和教材;第三为“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会、创生的课程;第四为“运作的课程”,即课堂上实际实施执行的课程;第五为“体验的课程”,它是学生实际感受到的课程,即学习的结果。备课时,教师须变“官方的课程”为“领悟的课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转化为“运作的课程”,才可能为学生所感受。
教科书在介绍《权利法案》时指出,它使王权受到制约,进而使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仅凭这样的分析,学生很难理解《权利法案》的意义。教师可适当补充:《权利法案》是威廉与玛丽登基的条件,其多数条款是“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只有议会才能征税,臣民可以自由请愿,议员可以自由发表政见,议会应定期召开等。《权利法案》“将作为惯例的种种传统权利和自由写入法律文件”,其意义“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
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有助于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