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一般解法
(2015-10-08 09:18:02)
标签:
转载 |
分类: 高考研究及复习资料 |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一般解法
汪晓兰 发布时间:2014-08-24 14:53:33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一般解法
高中历史学习中,让学生最感到头痛的就是材料解析题了,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在此我谈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历史材料题的一些处理方法。
第一步 阅读
阅读是解题的基础。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在做材料解析题时先读设问,这样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减少了阅读时所占用的时间。材料是材料解析题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可分为文字式的材料、图片式材料、数据式的材料三大类。材料的内容大体包括题头、正文、注释、出处等。在阅读材料时必须从头到尾一字不差,不可忽略题头、注释和出处等自以为“不重要”的材料。
阅读材料一般应三遍,即先粗读,后细读,再精读。
第一遍,粗读。粗读就是对材料浮光掠影地通读一遍,大致了解一下材料的意思,熟悉它在材料中的投影范围,初步建立起与所学知识和设问的联系。
第二遍,细读。对于文字式的材料,细读就是对材料尤其是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理出头绪,划出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每部分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信息连结;细读材料时还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冗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对于图片式的材料,细读就是看图片上、下或图片中的文字说明;数据式的材料,细读就是看数据的变化随着年份的不同呈现什么样的规律变化
第三遍,精读。精读就是结合设问和细读过程中提取的核心问题及关键语句重点阅读、理解。
第二步
所谓有效信息是从测试的角度来说的,它是回答设问的素材,是解题的关键。根据设问的要求,通过对材料的鉴别、筛选和整理,剔除那些无效的、虚假的信息,提取出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事件,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公元、世纪、年月、朝代等);发生的空间(某洲、国家、地区、流域、城市等);这个事件所包含的层次、观点;揭示的规律等;涉及到的人物,即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人类作出的贡献等,以及材料中暗含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第三步 与所学知识联系
第二,.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哪一问题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第四审读设问,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便是归纳要点式材料题。三是’97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解答过程中免大的失误。(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阅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第四步 成文
成文就是以文字表达的形式来回答设问。从成文的内容来源看,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是答案取自材料与教材的结合,即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得出一个全面、准确的答案,即材料观点+教材观点=答案。成文的内容主要取自于材料与教材,这类题目的特点是与教材的观点一致。
二是答案取自于材料,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即“从材料中来,回材料中去”,真正体现了“材料解析”的意义。这类题的特点是材料不受教材的束缚,是对教材的补充和拓展。
三是通过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这就要求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创造性思维。
同时成文时也要注意:
从成文的形式来看,要求答案要论从史出,即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但又不能照抄材料、堆砌史实或抛开材料去随意发挥。从成文内容的多少来看,要按照每个设问所赋分值的多少来确定,分值少的要精炼概括。分值多的要史论结合,尤其是论述部分要做到既全面又深刻。从成文的语言看,要规范化,做到概括精确,说明简洁,论述合理,层次分明。
以上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材料解析题的一般解法(但在解题的过程中不应把这四步分开进行),在这只是想起到掀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