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两宁两京
两宁两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861
  • 关注人气:2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历史高考成功的八大真经秘诀(下·整理)

(2015-09-18 11:43:57)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考研究及复习资料

五、答题的格式和技巧让考生从容应对大题很重要。为了获取成功,你必须要有策略。综合问答题可以说是三大类历史题型中能力要求最高的,与材料解析题相比不同,在审题过程中应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因为提供的设问背景里的每一个字、每句话都有可能是解题的重要提示。

1、要精析题意。精析题意是成功解题的首要前提,其意为“分析理解题干和选项、材料和设问”。近年,笔者参加高考阅卷中均会发现许多考生“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主要问题就在于没有能够做到“精析题意”。其基本方法是学生要抓准题中的关键词、句,然后对题目进行变形、剖析。抓住关键词句后,剖析题目就比较容易了。

2、要史论结合。答题时,必须强调的考生是科学原理不能高踞于历史事实之上、游离于历史史实之外,解决问题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将理论性的分析认识与历史史实的运用紧密结合,也只有把科学理论贯穿于对历史认识及表述的全过程才能显示其真正的指导作用。纵观近几年的问答题,无一不渗透着科学原理的运用或考查。

3、要化整为零。对于大型综合历史题,不要惊慌,我们可以把大题分解成几个小题目来回答。如,2006年江苏高考题,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其题目可分解成三个小问题:①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专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⑵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⑶并指出其影响。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对考生理清历史来龙去脉很重要。为了获取成功,你必须要有行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庞大繁杂,要理清脉络,必须对横的和纵的线索比较清楚。最好的方法便是“好脑瓜不如烂笔头”——自己动手整理史实,不要只动口,更要动脑和手。要一边背,一边写,一边找规律。背时可以按书本的章节顺序记忆;可以“逆流而上”,加强课本后半部分的记忆;可以按朝代、国别整理;可以将同一时期的各国按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类别比较记忆;也可以将同一性质的不同时期的事件进行比较……总之,记忆的形式多样,但要针对自己的特点,也可以编成“顺口溜”或同音词,记忆效果更好。如羌族建立前秦,可以记成“秦腔()”。另外看书时要注意细节,诸如“大约”、“超过”等量词,注意专用名词及其称呼的变化,注意汉字的字型,如张“骞”与南通的张“謇”。这样,基本的选择题才有全对的把握。最后,历史的复习也要做大量习题,可以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看书。这样做可以将没有注意到的历史细节和相似的历史现象重视起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要先看书,后做题,切不可倒,更不可将书本抛弃。自己动手有自己动手的好处,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当时费了很大的力气自己制作一个国别和一个年代的表格,边做边复习,做完了自己已经了然于心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框架,但头脑里时刻有个框架非常重要,至少不会犯一些荒唐的错误。复习历史只看课本上基本就够了,但对课本一定要读得非常仔细,圈点要点和关键词,包括注解和图画上的小字。

七、错题集的收集和整理对考生学习的查漏补缺很重要。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学生在做题时,必须先通过学生的感官来感知题目中所给出的一些条件与数据,即看题、读题、审题。但由于部分学生在感知事物的特征时不够精细,比较粗略,在解题的过程中又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因而获得的表象比较模糊,这样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错误。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中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做一个有心人,将平常易错的和历史盲点汇集起来,就会发现有些答题的错误也是有价值的,要以此为鉴,避免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

   八、六渡赤水轮回轰炸对考生系统掌握书本的巨细很重要。为了获取成功,你必须努力学习。笔者认为历史复习至少要六遍:第一遍,是高二下学期为历史会考而准备的。这一次的复习与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个个知识点的背。记得当时背中国近现代史,看一个小节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对史料不熟,由此可见一斑了。第二遍,是在高三开始。这一遍的复习比起第一次无太多变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时先把一个整章快速浏览一遍,有一个整体印象,再细背下去。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学期末,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接触了一些高难度的问题,因而决心要将知识整理成体系。第四遍,是从第二学期开始,主要也是着眼于线索的整理记忆即纵向整理,理清各国历史发展脉胳,各个事件之前因后果。又整理不同历史阶段,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垄断后各国情况之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又如一战前后民族解放运动之异同等等,这是横向整理。这样厚厚的几本历史书就被穿连成了一个有经有纬的网络。在整理中,为节省时间,并不写下全部内容,只写出主要框架、思路、要点。复习时就将沿着框架进行,从而打破了历史书原有的编辑体系,在整理中,还可锻炼几种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高考时间有限,为争取最多的分数,答题要答出要点、提炼出观点,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罗列;分析判断能力——事件之前因后果,任何事物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背景;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从各个方面分析两种事物的异同,等等。第五遍,是在第二学期中期,这一次又回到课本上,加深课本在头脑中的印象,主要过程是:按块复习,有时包括几章的内容。先背标题,从章到节到黑体字,再往每个标题下填补内容,背完之后合上书,在脑子里回忆一下,看是否能记清标题,看是否能记住标题下的要点和大致内容。最后一遍,是临高考前,主要将课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阙补漏,是属于收尾工作了。这样在一年时间里,平均两个月,将历史彻底复习一遍,每一遍复习结束就着手计划下一次的复习。而在两个月内,由于要与遗忘作斗争,往往是背了的东西隔几天再温习一遍。这样的历史复习就是经历一个从点到块到面,然后又删其旁枝,留下一个主干分明的网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