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李鸿章生平及简评(整理)
(2015-09-18 11:42:33)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李鸿章(1823——1901年),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安徽合肥人。青年时代曾在北京从曾国藩问学,道光二十七年( 李鸿章(1823——1901年),字渐1847年)成进士。不久,太平天国起义,在南中国点燃起燎原大火,李鸿章以翰林院编修由京回乡组织团练与太平军作战,陞至道員,后投曾国藩幕府。(提示:早期生涯,少年聪颖、拜师求学、曾李关系、翁李关系,办团练“翰林变作绿林”,加入曾国藩幕府)曾国藩攻下安庆后,谋增兵力,命李鸿章在安徽募组淮军。1862年春李鸿章赴上海,旋署江苏巡抚,与列强合作,练军购械,(淮军近代化)与湘军东西夹击太平军,攻陷苏州、常州。太平军失败,李鸿章因功封一等肃毅伯。
时代曾在北京从曾国藩问学,道光二十七年(1865年曾国藩受命攻捻,李鸿章继其后任两江总督。曾国藩作战无功,李鸿章继之,将捻军镇压下去。
李鸿章(1823——1901年),字渐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常驻天津。时列强打开中国门户后,激烈争夺中国的主权利益。天津为北京门户,清政府虽已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然上层官僚畏避外国,视中外交涉为畏途,因而大部分对外交涉付之北洋大臣。李鸿章任职达25年之久,“中外系望,声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为重”。(《清史稿》卷时代曾在北京从曾国藩问学,道光二十七年(411《李鸿章》)
李鸿章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活跃了近40年。这40年国际形势十分险恶,列强侵略中国,步步进逼,中外交涉频繁,战火连绵,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社会一方面在外国的侵略下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另一方面又开始萌生了具有近代性质的各种新因素。这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苦难的社会转型期。用李鸿章的话来说,是“三千年一大变局”。李鸿章的思想和活动都是为了应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在南中国点燃起燎原大火,李鸿章以翰林院编作为19世纪下半期办理洋务的领军人物,李鸿章经管事务之多,涉及的领域之广,在当时的同僚中罕有其匹。在军事领域,他先后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两支近代化的武装。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他办了三个——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并插手福州船政局的管理和人才培养;后来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津沪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工业,并率先在中国倡建铁路。在文教领域,他主持了多起赴美、赴欧留学生的派遣。以他为首的淮系集团,因而也成为众多洋务集团中实力最强者。至于外交领域,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就代表清政府经办了一系列对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中秘华工交涉、琉球事件、马嘉理案、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辛丑条约……。以至于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梁启超则更把他在李鸿章死后不久写成的《李鸿章传》,别称为“中国近四十年大事记”,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李鸿章一生的活动几乎可以看作晚清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一生的是非功过,在他生前与身后已有大量评论,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就其对外交涉和反侵略战争而言,他主张妥协退让,一味求和,出让领土主权,咎无可辞;就其创办工厂、矿山、轮船、电报、铁路、新式军队和教育而言,他引进了许多西方的新事物,在学习西方方面,跨出了重要一步。可以说,李鸿章为中国近代早期的近代化事业作出了历史贡献,但他的引进和改革局限在器物的层面,未曾触及政治制度层面,这是他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所致。判断历史活动家的功绩,不是根据他们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应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